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逼真的背景,两个人,几件乐器,演绎人间百态、历史故事,这就是布袋戏,我童年难忘的回忆。 在老家,每逢重大的日子,比如"天公诞辰"或做佛事的时候,总有人来表演布袋戏:一块绣着金龙纹的红布铺在戏台前,一个门型的小戏台就搭好了。一人在后面敲打着各种乐器,另一个人坐在红布后,手套布偶往上举,通过手指的活动,使人物动起来。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自然是那些武打情节了。有一回是表演《武松打虎》。武松拿着棍子走在路上,突然,鼓"砰"的一声,不知从何处跳出一只斑斓大虎。武松急退几步。老虎也慢慢向前逼近着,与武松周旋着。"锵锵锵……"锣声配合着鼓声,越来越密集,突然戛然而止。与此同时,老虎向武松扑去。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向旁边一跳,紧接着把棍子一挥,但老虎头一扭,又躲过了。老虎又微微俯身,向前一扑,武松再 一躲,扔了棍子,揪住虎头,另一手快速地打着。不一会儿,老虎就瘫软在地上了。 手执拂尘的道士、威严的包公、勇猛的好汉,都在表演者的手上变得鲜活起来。小时候,我看戏时总会怀疑手指怎么可能这么灵活,常常跑到幕后确认。 大约三年级的时候,演布袋戏的戏台前就没有什么人了,大人们忙着干活,年轻人就算来了也都盯着手机,像我这样小孩子更少,"简直可以算作白地"。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有人来演布袋戏了。 资料上说,泉州是布袋戏最兴盛的地区之一,而我却从未体会到。布袋戏也许正在没落,逐渐消失在我们视野中,最后甚至成为历史。那么像布袋戏这样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又该何去何从?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否会因跟不上时代而无人继承,从而走向泯灭? 如果你看到我一会儿面带微笑,但很快脸色又变严肃——不要惊讶,我可能想到了——布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