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让人文教育守护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不仅教给人生产技术和生活技能,还要开发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说科学技术使人类文明在探索中进步,那么人文精神则使人类文明得以稳定和延续。在专业化、技术化的高职教育中,重视人文教育并使之与职业教育完美融合,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就是通过传授人文学科知识、方法,弘扬人文精神,促使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是让学生"精神成人",即把学生塑造成人类知识技能、人文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根本价值追求则在于培养健全的"人",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各类院校通过环境等途径,将这种人文教育内化于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它又外现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独立、自由、高尚、理性的人格和创新精神。人文教育是技能形成的基础与前提,是人成长与进步的内驱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文教育的途径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各行业的一线生产者,是普通劳动者,也就是社会上所谓的"蓝领阶层"。对于社会大生产中的个体成员,不能只关注他们的生存能力,也应重视他们的个体精神状态。他们在掌握娴熟技能、高效劳动之外,还应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开朗乐观的心态、感悟人生的心智、正确释放压力的方法等等。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学生可塑期内重视人文精神的灌注。
  1.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开设人文学科课程
  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人文学科开设最普遍的是《思想道德品质》《大学语文》《思想道德品质》因其社会政治意味较强,缺少"人性"养成中的美育等教育,对学生人格升华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多数《大学语文》教材是从各类文体鉴赏、文学史、实用文体训练、现代汉语等方面进行编排,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往往采用交谈式的授课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僵化的中学语文学习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发现、感受作品中传达出的对真善美的赞美与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感受,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体味人间的真情,规避不良思想情感的影响。但是,近年来由于突出专业课,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理工科院校专业根本不开设《大学语文》课,许多职业院校删减《大学语文》课的课时,或者功利性地将《大学语文》课分解成技能性强、实用性强的《口语训练》《应用文写作》两部分。技能性的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加强,却忽略了人文性,淡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开足、开好人文学科类的公共基础课。此外,高职院校应利用选修课、讲座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人生、追求、职业、竞争、社会方面的知识引导。这些灵活的课程设置,能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有利于他们积极思想心态的形成。所以,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问题上,应秉承严谨负责的态度,科学合理地进行设置,强技莫忘育人。
  2.在校园文化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也包括学生的社团活动。校园文化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在参与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归属需要和交往需要。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会在健康向上、公平竞争、自由展现、相互尊重、自信成功的氛围中,受到来自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彰显个性,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的职场生活做好能力、人际、心理等方面的准备。
  3.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人本身的自然力(人的潜能)是为主体所掌握并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是对实现主体活动目的起积极作用的情感和意志,这多种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整体就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影响人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是被动的、纯粹的、可以任意塑造的对象,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搁置一边,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照。教师始终处于主体与中心的位置,按照社会要求,以成人预想的至善至美的期望,在教室完成教学,这是对学生主体精神的一种扼杀。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应当还给学生主体地位。为此,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应采用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型、体验型、辩论型、案例型、咨询型、参与型"的课程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师生平等的"对话"方式,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建立起师生独立自主、相互负责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的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有正当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上、精神上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4.在学生管理中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
  管理的基本要义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有关过程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综合性活动。管理是从企业引入的一个概念,是为了提高效率。教育管理体制在理论上是对人文教育的一种保障,但一个缺少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并不能促进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所以,高职教育管理中,对于学生应是激励多于控制,在作息、考试、出勤、纪律、竞赛、评优等制度中,多加引导,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让学生有参与管理的机会。例如,一些高职院校至今仍推行的"班级管理实践周"、"学生劳动分担区"、"学生会干部检查"等做法,使学生在管理中,感受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之间的角色地位变化,从而在学校中产生"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人文情怀。管理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主体性活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把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从而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师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深远影响。一旦形成师生共同的团体意识,就会形成巨大的导向力量,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5.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产物。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能认清职业精神就是全力承担社会责任的生命境界,是超越物欲的一种追求,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它是个人发展的追求,更是对职业所承担社会责任的尊重。
  教育实习,职业实践,学生顶岗适用,是以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实践的初步尝试。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是知识和技能情况的演练场,也是情感心智的大熔炉。现实环境与学生的理想期望是有差距的,学生会出现"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矛盾。这时,职业精神是让学生端正工作态度的内力,是实现个人发展、回报社会的动力。要利用学生对于专业的爱好,让他们克服一个个心理障碍,明了自己的工作意义,明白自身的价值,正视职业现实,做到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职业精神是学生从学一行到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超越动力。
  总之,高职教育要避免专业技能教育实、全面素质教育虚,功利实用教育实、人文精神教育虚的过于技能化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他们更需要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强烈的事业责任感及团队合作精神。
网站目录投稿: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