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一件事时,人们常常会寻求事情背后的原因。但人们又不满足于单一的解释,往往喜欢用阴谋论来看待周围的现象。为什么人们倾向于阴谋论呢?相信阴谋论的人是否相信科学?他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与思考方式? 马航失联,已经很多天过去了,但是关于它的猜测依然层出不穷,"飞机去哪了?"已经成了全民话题,昆明暴恐案被遗忘了,甚至"两会"的关注度也被分走了。 在新媒体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信息涌现在你的面前,即使你选择不看不听,但是依然会有人告诉你"你知道吗……" 南海近年的不安定,搜救信息不透明,各种官方发言不一致,似乎给"阴谋论"的滋生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传谣、辟谣……各种乱象争相上演,此时"CNN""路透社""法新社"成了各类谣言的"据……报道",国内民众也在这一波又一波的信息轰炸中生出种种猜测。 世上从不乏好事者,于是各种"阴谋假说"浮出水面,政治目的、经济利益,各种分析头头是道,各类专家纷纷发言,像一部"精彩大片"一样,每天让你应接不暇。 我们似乎已经没有时间去考证或者去推理它的逻辑合理性,而是先选择了相信,或者怕错过最新消息,从而也开始成为传播者。 大家对"阴谋论"的"偏爱",并不只是在马航事件中,《纸牌屋》在国内大受追捧,人们认为它揭开了华盛顿的政治黑幕。我们抱着对美国政治的猎奇欲,看着它呈现给我们的各类"真相",于是在剧中,华盛顿充满了谋杀、色情、谎言、收买、角斗、欺骗、阴谋…… 还能更劲爆一些吗?来自中国的大款冯先生通过美国的赌场操控着美国的选举,副总统的夫人曾经被某将军强奸,他的办公室主任被一个妓女砸死在树林里,而副总统夫妇和他们的保安干脆玩起了3P。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可怕的事实是:今天的我们往往喜欢用阴谋论来解释周围的现象。从股市到楼市,从贸易到金融,从油价到金价,在某些人眼里,都充满了阴谋。以至于把公司到国家的战略都理解为阴谋。 用阴谋论来解释一个不太容易理解的问题,其实是一种偷懒的方式。将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信用危机、货币政策都讲明白是非常麻烦的。如果像编故事一样说:有人算计我们,事先密谋已久,这次的危机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行为。有人仇视我们,他们深藏在阴暗的角落中,亡我之心不死。但这种想法是一种简单的怪罪式的思维模式。 所有复杂现象都不用追求本质原因了,只要理解为有人陷害我们就可以了,就可以让自己解脱了。这样做只会建立起仇恨,培育极端的感性情绪,这真的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吗? 阴谋论只属于少数人吗? 蒂莫西·梅里在《阴谋帝国》一书中解释说,阴谋论历来被许多社会科学家视为"一种极端主义者构思出来的不可取信的想象",而这种想象主要来源于已故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所描述过的"美国政治的偏执作风"。 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阴谋论是偏执和妄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心理学家对于阴谋论的研究贡献不多,他们仅是确认了阴谋思维的心理病理学特征。心理学家发现阴谋论者的妄想大多与(精神分裂性)偏执症有关。 然而,已经有证据表明,对阴谋论的这种病理学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阴谋论可不仅仅是少数偏执分子不可取信的想象。 在美国的一份全国调查报告显示,37%的美国人相信全球变暖是一个骗局,21%的人认为美国政府掩盖了外星人存在的证据,28%的人相信有一股精英力量带着一份全球主义议程阴谋统治世界。 在当年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仅几个小时,许多阴谋论就已浮出水面,论调从可能是"自导自演"到YouTube视频声称整个事件是一场骗局。 信阴谋论,是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开始相信阴谋论?他们不可能全部都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新的研究提供了一些令人大开眼界的见解和可能的解释。 以下面这项研究为例:尽管人们已经知道,相信了某一种阴谋论调的人很可能也会相信其他阴谋论调,但是我们也可以预见,对于互相对立的阴谋论观点是否相信是负相关的(译注:即一个人不太可能同时相信两种矛盾的阴谋论调)。 然而,心理学家迈克尔·伍德、凯伦·道格拉斯和罗比·萨顿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事情并不是我们预见的那样。 相反地,位于英国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许多受访者会同时相信互相矛盾的阴谋论论调。比如说,阴谋论声称拉登仍然活着,而另有阴谋论同时声称拉登在军事打击开始前就已经死了,受访者对这两种观点的信服呈现正相关。 这看上去说不通,从逻辑上讲:拉登不能在活着的同时又死了。研究人员从他们的分析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人们并不因为某些特定内容而倾向于相信一种阴谋论调,人们对于阴谋论的信服是出于一种更高层次的信仰,这是一种更普遍意义上的、对于阴谋论思维方式的支持。所谓这种高层次的信仰,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一种严重的"不相信权威"的思维方式。 研究人员继续谈到,正因如此,阴谋主义不仅仅是对于某一单一理论的信仰,而且成为了我们看待世界时的一种意识形态。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亚历克斯·琼斯当时对波士顿爆炸案的评论。琼斯(美国卓越的阴谋理论家之一)提醒他的听众,9/11事件中,其中两架被劫持的飞机是波士顿起飞的(将一个阴谋理论联系到另一个上去)。 另外,琼斯提醒大家,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有可能是应对金价暴跌的手段,或者是某项政府秘密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让运输安全管理局能够插手体育赛事。 爆炸发生后不久,又有其他人把矛头指向了附近屋顶上的"神秘人"。尽管不能确定对于这些的阴谋论(注意:它们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人们是全部相信还是只相信一部分,但是显然,人们普遍倾向于支持这些阴谋论式的解释。 阴谋论会让人变得反科学 有趣的是,对阴谋论的信仰跟反科学挂上了钩。在《心理科学》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斯蒂芬·莱安朵斯基及其同事研究了阴谋论者的思维模式与是否接受科学之间的关系。 尽管他们的调查不能代表普通人群,但结果表明(相比其他重要影响因素而言),相信多种阴谋理论的人明显拒绝接受一些重要的科学结论,比如气象科学或者吸烟致癌。 反之,反对科学原理并不是普遍相信阴谋论后唯一可能的结果。另一项最近的研究指出,积极接收阴谋论信息,甚至只接触一下阴谋论,都会导致人们开始与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议题保持距离。 例如,丹尼尔·乔利和卡伦·道格拉斯在研究中明确指出,受访者中接收到"全球变暖是一个骗局"这样信息的人,他们不太愿意参与政治,也不太愿意改变个人行为——比如不愿意减少他们的碳足迹。 这些研究结果敲响了警钟,这些结果表明,阴谋论在公众中间播下不信任的种子,它通过转移人们对于重要科学、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注意力来破坏民主辩论。那么公众是否应该积极要求政府提供真实和透明的信息?是否应该提出带有适度怀疑的解释呢?毫无疑问,应该! 阴谋论,用走捷径的方法理解世界 但是,阴谋论所做的不是这些事情。所谓阴谋论,通常被定义为将一件重大社会事件的最终起因解释成一些险恶阴谋的一部分,阴谋论认为一些有权有势的个人和组织组成了一个秘密联盟,而这个秘密联盟策划了那些险恶的阴谋。 伟大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阴谋论的谬误在于它们倾向于把每一个事件都描述成"故意的"和"有计划的",从而严重低估了许多政治和社会行动的随机性和意外后果。 事实上,波普尔描述的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心理学家现在常把这种偏差称为"基本归因的错误":倾向于把他人行为高估成故意为之而不是(随机)情况的结果。 许多研究表明,阴谋论信仰是与无力感、不确定性和普遍缺乏掌控的感觉相关联的,所以,这种偏见存在的目的可能是通过对复杂的社会事件提供简单的解释——重塑可控性和可预见性的感觉,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世界"。 气候变化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国际科学评估报告(信息来自于100多个国家的超过2500个独立科学家)得出结论称,由人类引起的全球变暖正在发生的可能性达到90%,但是,无论从理性还是感性角度讲,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和影响往往太令人痛心,也太让人不堪重负。 从心理上说,诉诸简易的解释、单单把全球变暖折算成一个骗局要更加舒适和方便。然而,正如艾伯特·戈尔的名言,不幸的是,真相并不总是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