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课堂情绪问题,其实是注意力问题。不同的情绪状态对课堂的注意力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调节学生的课堂情绪不仅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增添新的内容,而且对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增删、转换以适应学生的情绪状态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调节学生的课堂情绪,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主要的调节活动和调节手段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具有同一性。 一、以教学内容调节 以教学内容进行调节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某种情绪状态安排或及时调节教学内容,以避免该种情绪的消极影响;二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克服或避免某种不适于课堂需要的消极情绪,调动起适于课堂需要的积极情绪。例如,根据课堂情绪的一般趋向,在一节课的开始,趁学生情绪比较饱满、注意力相对专注时,在教学上安排认识重要概念、观点和内容;在一节课的后半部分,由于学生开始出现疲惫、注意力下降等情绪,再引入新的信息,以调节转换注意力。 二、以课堂活动的形式调节 课堂教学活动中,单调的形式容易使人感到枯燥厌倦。不同的课堂形式,对学生情绪有不同的影响:稍有难度的提问,会使学生由浮躁进入平静;记忆、联想等简单内容的竞赛及课堂讨论等易使学生兴奋;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新鲜的情境设置会使学生振作,尤其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各种自主活动形式,对调节学生的情绪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总之,针对学生的情绪状态,适时选择与变换课堂活动形式会达到调节学生情绪,避免或克服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听课状态的作用。 三、运用课堂媒体调节 教师语言是无法替代的教学媒体,语言从形式到内容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进入学生脑海,使之产生各种感受,因而对调节学生情绪作用极大。课堂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板书与屏面语言。 教师的口头语言在形式上,如果语速过急或过缓,语调平直无序都可使听觉神经产生抑制,导致消极情绪。教师如果结合表达的内容,使语速急缓有序,语调错落有致,如果再有较好的音质,将形成语言的形式美,这有助于避免听觉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在内容上准确凝练、风趣幽默、逻辑严密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轻松快乐的情绪,相反,啰嗦、混乱、令人费解、枯燥的语言容易导致烦躁、压抑、疲惫的情绪,从而影响听课的效果。 教师课堂上的肢体语言,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身体的动作过多,会使人感到厌烦,对注意力会有干扰,但适宜合理的动作却是十分重要的,往往一种眼神,一个手势、身体位置的一次移动都可产生鼓励、调动、提示等作用。 板书与屏面语言对情绪的调节也蕴含着多种功能。例如,独具特色或醒目的文字有助学生警觉与振奋,使学生感受美的传达从而导致愉悦心理;简洁明了的纲要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迷茫,相反杂乱无章、潦草随意、过于冗长的板书与屏面语言可能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 另外其他课堂媒体对情绪的调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多媒体、幻灯片等都可通过转换使学生产生新鲜感,防止疲劳,但需注意利用多媒体的转换不易随意与频繁,否则会产生不利影响。 四、通过教师自身情绪调节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运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和影响学生,轻松、快乐、平静、沉着或庄重严肃有助于学生摆脱压抑、苦恼、慌乱、浮躁、散漫等不良情绪;其次是要运用自己情绪的暗示性,争取让学生在自己的情绪中发现鼓励或不满,从而调整听课的状态。为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教师的情绪有时应出现表演的成分。 在教师对课堂情绪的调节中,要注意对个别学生和个别现象的处理。首先不能追求彻底解决,应暂时平息,课后解决:其次尽量少占用课堂时间,同时还应注意教师不应在个别此类问题上大发雷霆,以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从而影响课堂效果。 总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课有期待、渴望的情绪,教师对课堂情绪的调节就容易得多,相反如果学生有畏惧、厌恶、抵触和无奈等心理,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就会困难得多。因此,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还必须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掌握好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和调节能力,争取讲最精彩的课,做最受学生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