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刘伯温真的还是有非常多的故事的,最近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刘伯温叫刘基,还是非常好理解的,但是很多人说了,这个刘伯温好像还叫这个"刘青天"啊,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刘伯温为何叫"刘青天"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能为百姓伸冤了,不畏强权,就为百姓套公道。这个就和"包青天"包拯是一个道理的。 刘伯温,浙江青田人,明朝朱元璋建国的首席谋臣,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也",世人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他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及诗人,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在民间流传的《烧饼歌》便出自刘伯温之手,歌赋之字里行间,字字珠玑,预言之精准,世间罕见,有"前代军师朱葛亮,后代军师刘伯温"之说。 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刘伯温是个奇才,有关他的传说民间版本很多。我从小读古书就知中国历史上有个刘伯温,心目中构思他的神通广大:天神转世,精天文,熟兵法,识奇门,谙易理,能知未来过去五百年。 在民间流传的《烧饼歌》便出自刘伯温之手,歌赋之字里行间,字字珠玑,预言之精准,世间罕见,有"前代军师朱葛亮,后代军师刘伯温"之说。刘伯温还给后人留下大量文集,如有《郁离子》四卷,被尊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 当年刘伯温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当时的元政权,君主昏庸,官吏腐败,民不聊生。刘基目瞩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局,并不气馁,仍以国事为重,清廉刚直,效命朝廷,忠于职守,总想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可是在元代民族歧视严重的官场上,并不得志。 1333年,刘基23岁,赴元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经过三年的注官守阙,于1336年,被朝廷铨选为瑞州路高安县丞,这县丞的官,品级不高,只有八品,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秘书长职务,可以说是一个准副县级别的领导,县丞在上面还有县尹和达鲁花赤。刘基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县长管理全县政务。 这个时候刘基少年进士,有一腔报国为民的热血。刚到高安任县丞不久,就写了一篇《官箴》的诗用于自勉,自然也得到一些不正之官的排挤,诗这样写的: 治民奚先?字之以慈。 有顽弗迪,警之以威。 振惰奖勤,拯艰息疲。 疾病颠连,我扶我持。 禁暴戢奸,损赢益亏。 如农植苗,蚤夜孜孜。 涝疏旱溉,无容椑秕。 如良执舆,顺以导之。 弱不可凌,愚不可欺。 刚不可畏,媚不可随。 由于当时的元朝政权已开始走向末日,高安县署的主要官员大致就是三位,一位是最高长官,官名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担任,一位是县长,一位是县丞。达鲁花赤只管大事拍板,县丞负责具体办事,县长则介于中间,虽不可以拍板,但可以不干事。这便苦了当县丞的人,大事做不得主,小事又干不完,累死累活,还夹在两头受气。于是偷奸躲懒的县丞换了一个又一个,最终还是没人愿做。加上高安县城还多了一级州政府,许多民事纠纷便成为皮球在州、县之间被踢来踢去,致使高安一度官场腐败,社会混乱,恶霸横行,百姓吞声,衙门里积压了许多该办未办的案子无人问津。现在好了,高安来了一位新县丞,而且还是位愿干事,敢干事的小县丞。 刘基一上任就忙得不可开交,似乎县里的事都是他一个人的事,似乎县衙门就他一个人是官。抱着实现自己人生志向的刘基也不管那么多,对于如山的积案他经过一番清理核实,便快刀斩乱麻,全部给予了断。 有一年,高安发生命案,初审结案,原告不服,到瑞州路喊冤上诉。因为被告有蒙古人的背景,谁也不敢接受,担心得罪蒙古人会丢了乌纱,毁了前程。后来路总管派刘基前去审案,刘基欣然受命,星夜前往新昌,进行微服私访,调查取证。后又仔细查阅案卷,找出其中破绽,最终使案件水落石出。原来这是一起谋杀案,歹徒横行乡里,杀人后,贿赂新昌州官,州官遂断为误杀,草草结案。刘基重审此案,使凶犯依法偿命,州官也因贿赂渎职被罢免。此案结后,瑞州路上下震动,百姓称刘基为"慈父","刘青天"。刘基为民伸冤,却得罪了当地豪强,他们和刘基在高安得罪的地方豪绅一起联手控告刘基,要把刘基置于死地。 就在这一年,做了五年县丞刘基被革去高安县丞之职,连降三级,调至江西行省南昌去任一个掾史,重点工作是做点会计事务之类,属于没有品级的普通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