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产的安全效果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性质决定:一方面是物质性,即安全生产所需要具备的安全设施、设备;另一方面是精神性,即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意愿。就物质性来说,现在煤矿开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安全保障措施越来越完善可靠,由设备、工艺缺陷造成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少。有统计表明,在所有导致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中,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占比高达97.67%,也就是说精神性对安全效果的影响巨大。而精神性又与人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本文针对个体"三违"心理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培训对策。 一、个体"三违"心理分析 煤矿不安全生产有三种表现形式: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尽管安全培训到岗到人,安全检查到边倒角,但是"三违"现象却仍旧屡禁不止。大屯公司孔庄煤矿曾经对个体"三违"的规律特点进行了研究,从作业时间、地点、人群、年龄和岗位几个角度总结了"三违"行为的规律性。对这些不同角度的规律性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共同的心理因素。概括为三种。 (一)有意而为的侥幸、逞强心理 这一类人以老工人和生产骨干居多。他们工作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煤矿安全生产的三大规程烂熟于心,但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把赶任务、抢时间放在首位,每当任务紧、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他们就会置安全规程和操作规程于不顾,冒险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虽然也会遇到一些惊险的状况,但大多是虽有虚惊而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导致了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常存侥幸心理,不断违章。但是常在河边走,必有湿鞋时。这种心理驱使下的违章行为导致的事故,不发则已,一发后果就不堪设想。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的"安全金字塔"法则也验证了这个心理发展过程与事故的关系,即在1起死亡或重伤事故背后,有29起轻伤事故、300起无伤害虚惊事件和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存在。 (二)习惯使然的懒惰、麻痹心理 一些人在几次有意或无意违章但没有发生事故后,安全生产的意识开始淡薄,安全思想开始麻痹,认为按章作业是自找麻烦,于是在无人监管的状况下会减少或合并一些操作流程;或者遇到环境、设备存在不安全因素时,不是积极主动地按正规程序处理,而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或是对一些安全隐患熟视无睹、得过且过;或者视劳动纪律为儿戏,经常性地睡岗、脱岗、无证上岗。这些人遇到安监人员会主动承认错误,表示悔改;安监人员走后,依然我行我素。在懒惰和麻痹心理的驱使下,他们的违章行为成为习惯。姚桥煤矿"12·5"事故就是因为皮带司机脱岗,一块矸石与皮带长时间摩擦着火发生的重大事故,导致27名矿工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三)无意而为的从众、消极心理 从众心理多见于新工人、个性马大哈的工人以及经常换岗位的工人和外包工。他们对煤矿安全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足,对危险的预判不充分,对施工质量理解程度有偏差,对《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三大规程条款不熟,甚至在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违章,看到带班干部、老工人违章他们也跟着违章。某矿一青工刚入井时看到师傅爬车还会制止,被老工人们嘲讽几次"胆小鬼"后只好"随大流",最终付出一条腿的代价。还有一些职工因家庭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紧张或者家中有事、自身身体不好而导致情绪低落、消极,上班时间老走神,也是诱发"三违"行为重要因素之一。 煤矿职工个体的"三违"行为,大多数是在以上心理的诱发下产生的。根据心理学原理,心理决定行动,行动是心理的体现。煤矿企业如果能够在培训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心理培训,使干部职工在"安全为了誰"、"谁是安全生产的受益者"上达成清醒的共识,养成"我要安全"的安全意识,安全生产就有了根本上的保障。 二、职工"三违"心理培训对策 既然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可塑性,也就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和改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今,安全意识淡薄越来越多地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瓶颈,安全管理更应该把职工个体的安全心理教育做为一个切入点,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技术,从职工的心理意识入手,在培训中注重安全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变其心理来改变"三违"职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让职工从根本上认识到"三违"行为的实质是对个人和家庭的不负责任,而最终的受害者也只能是个人和家庭。 (一)在职工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职工的安全意愿 首先,要在职工中开展《入井安全心理教育》,通过事故案例,从家庭和家族的角度分析和阐述安全生产对于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让职工明白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人都是承上启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父母的孩子。抚养孩子长大,赡养父母入土,陪身边的人白头偕老,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人的工伤亡,损失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健康或者生命,更会给父母、配偶、子女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使之产生消极、悲观、自卑的心理,甚至会影响子孙后代,给家族带来无法弥补的性格缺憾。其次,要帮助职工算好安全帐,重点算好生命帐,使职工深刻体会到身体是1,亲人、朋友、家产、名利……都是1后面的0,只有1的存在,后面的0才有意义。人只有健康地活着,才能享受社会进步发展的果实,享受美好生活。同时,要教会职工掌握一些人际沟通、情绪管理的小技巧,在自我情绪低落、气愤、沮丧时,能够及时调适,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位职工都能深刻地认识到,"我"的生命不仅仅属于我,更属于整个家庭、家族,认识到"我"才是安全生产的最大受益者,从而实现安全思想从"为企业"、"为领导"、"为别人"到"为了我"、"为家庭"、"为企业"的根本转变。 (二)在区队干部中开展素质提升教育,提高管理干部素养和道德水平 区队干部的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职工的情绪,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由于煤矿作业环境艰苦,一些年龄大的区队干部文化水平偏低,很多人脾气暴躁,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这些极容易引起职工情绪上的波动。在管理干部中开展《入井安全心理》、《区队建设与安全生产》、《跟班队长的职责与修养》、《情绪与管理》等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区队干部不仅要为完成当班的生产任务负责,更要有为当班的职工生命安全负责,为职工家属的生命品质负责,要把任职期间不闻职工家属的哭声作为管理区队的基本目标,做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高目标,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其次,通过培训,使区队干部掌握一些人际沟通和管理的技巧、方法,在工作中不仅敢管、会管,而且管得好,管得职工心服口服。只要人心顺了,企业的和谐也就有了,安全生产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职工家属中开展女性修养课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和万事兴"、"妻贤夫祸少"。家是幸福的港湾,也是煤矿职工安全生产的最重要防线。煤矿职工工作环境艰苦,家庭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职工入井的心理状态。职工心理培训可以借助家属安全协管和女工素质提升等平台,把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扩大到职工家属,例如开办夫妻沟通、亲子教育、亲子沟通、婆媳关系等心理讲座。在引导她们认识煤矿作业的危险性的同时,帮助她们学习和掌握夫妻沟通、婆媳沟通、亲子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她们既能吹好安全生产的枕边风,当好幸福生活的贤内助,又能与丈夫孩子有效沟通,营造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让职工在吃好喝好的同时,看到、听到、感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与温情,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促进安全价值观入眼入脑入心并发芽扎根,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 让心理培训成为煤矿安全培训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中煤集团大屯公司孔庄煤矿心理培训实践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一个有力抓手。实践结果表明,在培训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干部、职工、家属为生命负责、为他人生命负责的责任感,使安全生产成为一种内在的强烈的意愿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