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收藏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课程营销文案有认知有方法论


  文案的终极目的是卖货,文案从头到尾的过程就是说服他人、建造信任的过程,只有对方接受你传递的价值理念、你的产品,相信你说的话,才会买单。
  要做到这一切,了解用户的心理才可以。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说服对象的心理,你的说服才能有的放矢。
  我们要了解用户的什么心理呢?
  我认为有这几点:
  1、了解用户对公司、对行业、对产品的已有认知水平;
  2、了解用户的需求、用户的痛点,以及用户购买产品时心中常见的顾虑;
  结合K12学科教育中的语文学科,具体聊聊。
  因为"大语文"教育是新概念、新事物,随着2019年秋季部编版教材在全国推广,"大语文"教育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但是除过真正的从业者,家长对"大语文"知之甚少。
  相比"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家长,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还停留在"语文就是识文断字,孩子自己读几本课外书就可以,不用刻意学习"的层面。
  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向家长进行学科价值传递。
  比如,不断的用"办讲座、写文章"等方式告诉家长,语文真的很重要,语文在高分段学生中的作用如何大、语文试卷的阅读量和题型产生了什么变化,语文的考察方式与以往有何不同,为什么必须要开始重视"整本书阅读"。
  甚至要用带点"恐吓"的方式告诉家长,语文对数理化学习也会有影响,学不会对未来工作、人生发展有什么副作用。
  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家长,知道了"大语文"是什么,对语文学科有了新的认知,转化营销才会事半功倍。
  1、故事法。
  1)素人用户。塑造一个生活中为学习发愁的典型用户,并描述用户在特定场景下,被痛点折磨的多么难受。
  多描写细节、以情动人,促使用户产生代入感,保险类产品非常习惯用这种方式。事实上,相比大道理,人就是爱听故事的,开篇写故事,被说服者很容易进入。
  2)寻找一个众所周知名人,比如借用《中国诗词大会》某个选手的事例,借用名人的势能和效果,告诉家长这个课程和技能学好了,你的孩子也可以成为那样。
  一个生活化的反例、一个众所周知的正面案例,人的情绪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在K12教育行业的文案中,这种文案频频出现,其实背后利用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学完后,可以和"别人家孩子一样",反之,则一败涂地。
  2、痛点罗列法。
  这种方式更加直接,关键是痛点要足够痛。
  以痛点开头的文案,大体的逻辑结构是:
  罗列痛点——扩大痛点的负面影响(形成一种恐惧)——提出解决办法——方法的差异性、科学性(告诉用户,市面上已有的解决方式存在种种弊端,而我们的如何独特和科学)
  痛点法背后的机理,类似病人寻找医生治疗疾病。
  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后,只要医生可以精准的描述你的痛苦,你就会产生一种"医生很懂我"的幻觉,进而对医生产生初步的信任和期待,紧接着耐心听完医生的治疗方法,并最终选择他作为自己的主治医生。
  为了加快转化,最后在用『效果外化』的方式,告诉用户,买了我的产品、按照我的方法学习后,一周、一个月后、一个学期会有哪些效果和收获。
  3、诉诸政策法。
  课改、考试、升学,总是家长必须关注的,当你借用这三个工具进行说理,家长总是要看一看、听一听的。
  政策的背后,往往总是隐藏着变化,有变化就有潜在需求和痛点,然后进行说服。
网站目录投稿: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