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司有一个顶级销售,是你从第一天起就手把手带出来的,今天,他贡献了超过 20% 的公司业绩。 突然,他和你提离职,不是要去竞争对手那里,只是想换个工作,换种可能。 你很痛苦,这又不能怪人家,更痛苦的是,随之离开的,是他给公司贡献超过 20% 业绩的业务能力。 他的离去,几乎要把公司的命脉都带走了,怎么办? 这种情况,发生的尤其多,特别是在裁员、跳槽、离职频发的今天。 这就给组织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把个人的能力变成组织的能力? 1.
未来是不确定的,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能力为组织保驾护航,如果这些能力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组织就会很危险。 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流程化。 什么是流程化? 简单地说,就是去拆解"这件事为什么能做成"。 一个销售冠军,是怎样从 0 开始拿下一个大单的? 如果能从开拓市场、客户洽谈、交易谈判、说话技巧、维护关系等方面,梳理提炼出关键的节点和流程,把这些步骤固化下来,那么"销售"这件事,就可能不再依靠天赋和感觉,变成连普通人都可以操作的"流程"。 这就是为什么机场经常会卖《销售圣经》、公司内部也流传着独门秘笈手册。 只有把"销售"这件事变成流程,才能让大部分普通销售能够按照节点操作,取得不太差的成绩,就算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也可以针对性指导。 但是,一个销售最重要的,除了能力,还有"资源"。 资源,也能变成"流程"吗? 有的销售会人为制造信息不对称——不让老板见客户,不让老板知道和客户谈了什么。 他们打心眼里觉得,这些客户、资源、能力,是我自己的,不是公司的。 老板嘛,只要知道做了多少业绩,支付奖金就可以了。 客户资源是我的,凭什么给你啊? 这让许多老板脑袋直疼。 所以,有的公司就引进一些类似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系统,要求每个销售将商务决策人,技术决策人的联系方式……甚至就连会议纪要,都通通上传到系统中。 这都是公司试图把"客户资源",也做到流程化管理。 这是公司和人才之间,永不停息的博弈。 一旦流程化,个人能力就有机会慢慢变成组织的能力。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一个职位的重要性和含金量,某种程度上就是看流程化程度的高低。 越是没办法流程化的职位,对人才的依赖性越高,职位和能力就越重要。 换句话说,就是越无法流程化的职位越值钱。 公司当然希望对人才的依赖是降低的,这样我才能活的足够久; 人才当然希望你能更依赖我,这样我才有要价的权力。 2.
所以作为老板,要想办法流程化。 作为员工,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在公司里有"特权"的人。 这里的特权,可不是撒泼打滚,也不是贪污行贿得来的特权,而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赢得公司权衡之外的空间。 公司之所以要流程化,是因为要建立大家基本的工作路径,提升工作的整体水平。 可是流程化常常不被人喜欢,不是因为像前面的提到的那个销售一样,要交出自己的客户资源,感觉被侵犯了利益,而是流程化限制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那些最有才华和能力的员工常常会问: 为什么这个工作一定要分成这三步呢? 我有自己的方法,不行吗? 优秀的员工,在特殊的场景下,总能有特殊的路径和方法,有随机应变的判断力,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人往往脑回路新奇,有才华的人往往比较偏执。 因为他们的成功方法论,本身就是特立独行的。 所以有些公司,会给这样的员工更多灵活的空间,允许他们自由发挥。 自由发挥,不是因为他们横,而是因为他们强。 —— 这样的员工有个榜样,有迹可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云。 马云说自己不喜欢开会,开会要传递思想,要说服大家,太耗费时间了。就按他说的办,说了,就执行。 马云有一个得力干将——彭蕾,阿里高管,十八罗汉之一,前蚂蚁金服董事长。 她曾说过一句话: 无论马云的决定是什么,我的任务都只有一个—— 帮助这个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 言下之意就是:马云在公司是绝对的领导者,他做的决定,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而彭蕾的工作,就是不管错的对的,都必须做成对的。 马云这一派,属火。 激情,睿智,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如果把这种人流程化,反而限制了他的能力。 所以流程化导致的弊端,就是会损失掉一些极度聪明的人。 因此,为了留住最聪明的头脑和最有梦想的人,公司往往会选择"妥协",给这些人一些"特权"。 用流程化保证大部分人不会犯错,同时给予创新的机会,用自由和试错给那一小部分人灵活的空间。 3.
把个人能力变成组织能力,除了流程化,还有结构化。 什么叫结构化? 我会泡咖啡,你会装修房子,他很擅长花艺,但这三者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似乎毫无联系。 但如果把这三项技能结构化叠加在一起,我们三人说不定就能一起开一个咖啡馆了。 懂得把拥有不同能力的人结合起来,变成只有他们在一起,才会有的组织能力。 一个人可以搬一块砖,两个人搬两块砖,一百个人搬一百块砖……这不叫组织能力。 一个人画图纸,一个人搬砖,一个人砌墙,这才是组织能力。 这就像我们很熟悉的变形金刚,每个人都很厉害,但是合在一起,大家威力更大。 那么,如何帮自己的组织成功变身? 4.
根据公司所处阶段和环境的不同,我们通常会看到这 4 种典型的组织模式。 分别是羽毛球双打模式、足球队模式、交响乐队模式、军队模式。 第一种模式,我们称之为"羽毛球双打模式" 你一定看过羽毛球双打比赛,两人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前后场区分,他们关注的是结果,是获得胜利。 两人通过大量训练,彼此信任,不断练习,找到配合感。 这相当于创业公司的合伙人,有很强的互补性。 两个人合伙创业,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市场; 三个人合伙创业,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内容,一个负责运营。 这种"双打模式",是大多数创业公司一开始的选择,有时候刚踏上球场,甚至连球都不知道在哪里,创业的路径还不清晰,那也没办法,先干吧。 第二种模式,叫做"足球队模式" 足球比赛,可比羽毛球比赛要复杂,毕竟有11个人呢。 如果只是说一句,赢了比赛,就有奖金,那所有人都冲着球去,估计就要乱套了。 所以这个时候,要职能分权。 于是有了不同位置,前锋、中场、后卫、门将……各司其职。 然后依靠战略,把每个人的能力,融合为团队的能力。 在足球比赛中,就是阵型,选 4-4-2,还是 4-3-3,还是 4-2-3-1?这要根据自身和对手的特点来决定。 所以创业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就会发展成为足球队的模式,这个时候要频繁打仗,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打法,赢得每场比赛。 第三种模式,叫做"交响乐队模式" 交响乐队,那又比足球队更复杂了。足球队上场的才11人,交响乐队,多的时候可能上百人。 所以交响乐队有更明确的分工,五大部门有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 这还能再分,木管组下面,又有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 总之,一支交响乐队,是吹拉弹唱,丰富多彩。 这是更加典型的"职能分权制",足球队在场上还能自由发挥,那交响乐队必须按部就班,否则演奏错了一个音,指挥的手立马就会指着你,告诉你,你错了。 如果说乐手们面前的谱子是公司的制度和规范,那么中间最有激情的指挥,就是公司的愿景和价值观。 成熟的大公司,就更像交响乐队,注重流程,有明确的制度,也有明确的价值观。 虽然有很多人,但是却很一致,他们手上有谱子,知道怎样演奏出华美的乐章,带给观众的是层次丰富的享受。 第四种模式,叫做"军队模式"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这是更严格的职能分权。 奖惩,行为极度一致,军人作风,就是听从指挥,快速反应。 军队式的管理方法,在企业中,除了有军旅背景的企业家喜欢使用,像任正非,王健林等,还应用在一些有高密度人群的行业。 比如说,快递行业。 快递业务,是很难管理的,和高管可以讲通的很多道理,和快递小哥可能讲不通。 一方面是因为快递小哥人太多,另一方面是知识体系和话语结构都不一样,不能完全理解其价值观和内在逻辑。 所以军队模式的管理方法,更多是讲金钱激励,讲江湖义气。 刘强东每年都要慰问快递小哥,去看员工宿舍,陪他们吃饭,侃大山,喝大酒。 军队的酒文化,一向刚烈勇猛,只有这种豪气冲天,才能弥补高强度工作的辛苦。 顺丰的快递小哥有一次被人打了,王卫发微博指责对方,要讨回公道,这种真心为员工出头的行为,是真义气。 在军队,要上场打仗时,是要把命交给对方,生死相依。 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能有这样的紧密联系,那么组织能力肯定非常牢固,这也是军队模式给我们的启发。 最后的话 其实在今天这个时代,人员流动频繁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组织能力的构建也成为更加严峻的挑战。 之前站在山脚,茫茫一片根本看不到爬向山顶的路。于是带了把砍刀,一路披荆斩棘,这里走一走,那里看一看,碰见了很多死路,最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条路通向山顶。 流程化,就是要复制这条路,从成功走向成功。 而结构化,是拼拼图,是搭积木,构建不同的组织形态,获得需要的组织能力。 作为个人,要提升自己,才能获得"特权",不被流程化束缚。作为公司,要构建能力,才能活得更久,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 这件事情,千万别等员工离职了之后才懂。 不过,为什么要等员工离职呢?对员工好,别让他们走,这件事情更应该早点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