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繁华都市,天已微凉。 我们驻足在天桥两侧分明的护栏,看街道的人群嚷嚷,车水马龙。天桥上的广告牌,老旧而安然。各式的雕像,美轮美奂的建筑,转换形式的咏叹人的歌谣,文化的源远流长。 人才济济,百卉含英的盛世景象中经济大潮浩荡而至,而我们对随即而来的苦涩也甘之如饴。深知网络世界的虚无仍甘愿沦陷,任心驰骋在广袤的网络文化中,泛滥的"快餐文化"里,而登录微博,qq已成了一种习惯,在生活的吞纳中,恍似鸦片,戒都戒不掉。而那徜徉其中的益善亦不言而喻。 无独有偶,周围有些同学沉醉于"新青春派小说"已是人之常情。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让人们对精神满足的需求赋予新的内涵。 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现代文化,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古代文化的兴亡宿命?中国的近代史,则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有了强势经济,方有强势文化。而我们深谙文化的宝贵,文化的不可代替,可到底我们在这段弥足珍贵的历程中能做些什么呢?我想,保护或只能是表面,而人的创造才是对保护最本质的演绎。 人们在文化与商业文明狭路相逢中经过,而人的心,可以反复的包容,反复的承受,反复的创造。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宛若绽放的烟花,绚丽而短暂,而文化就如月圆,灿烂的烟火过后,留在夜空的仍是月亮。 二
过去时态的事已是一片浩渺的海。自知甘苦冷暖。 在过去的日子里,空气里溢出烟火的味道。逛庙会,看舞龙。凝聚了人们对年意蕴的驱邪降福的所有索冀。潮剧按照时间顺序不可逆转地上演,戏里的人只好无助的相遇,相惜,最后无奈的别离。 暖黄的光,让老人忆起十年浩劫的苦难与无常。想起奶奶叙说农民,学者的漫漫苦役,在土地的寂寞岁月以及劫后某些幢幢黑影的翻云覆雨。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的波诡云谲,决定了人生的错综迷离,生与死。 在荷兰这个拥有太多美称而光彩肆意的国家里,"安妮小屋"成为一种精神自然的标志。安妮生命的消亡源自战争的狞厉,独留下安静而有崇高精神的小屋。或许有些人看到了一切政治,军事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与文化,文明的对峙,才不止一次的有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或文化运动。 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袒露出一贴贴风干的青史,让我们用21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摸。在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时期,镌刻了人民的当家做主,碉镂人心。 我知道,文化曾经验证过人生烟花后的多轨萧然,月圆下的旷世壮美。 三
灯下的书,由不知源自何处的风,一页页的翻过。 只是,那教育模式,如千年的科举制度,我们只能一味迎合,忘了退路。但的确是一条可以带我们走上理想终点的路。 在我几次的旅行中,去过几个博物馆,但我只记得冠和博物馆,只因去过两次。林林总总的文化在时间的流转中愈加得价值连城,而人们无可逃遁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孑遗,以各种形式传承文明。 我穿过青苔点缀的古巷,听着街上叫卖的小曲,感受如此平凡的美丽。看窗外那一帘秋雨,小酌几杯绿茶,吟一场唐诗宋词,弹一回古曲,陶醉在灵性至极的黑白键上,流连忘返。我在寻景,已是追寻文化,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了生活,而人们则用生命斟品着。 孔子学院落成,文雅敦厚的《论语》,是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中华儿女缅怀着心底的历史情绪与民族情绪。我想它建立的意义,于孔子而言便是实现"和而不同"的期许,于今就是培立多元化的"和谐社会"。 我在祠堂看到门上的牌匾刻着"追远",大伯跟我说那是要追念自己的祖先,不要忘了自己是从何而来,本源在哪。这就好比中华悠悠千年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弃糟粕,也需常常的温习,铭刻,这就如赴一场烟火,看烟花绽出月圆。 四
湖边的光影一漾一漾,氤氲在我胸腔,潮湿成一片。 一个老人,用几百块的退休金负担起成群的红嘴鸥,而他自己则坐在石椅上,只用旧饮料瓶装茶水加几个干馒头果腹。恰逢此景,在温暖的时光里。老人的无私与恬淡,是我们所向往推崇的品格,是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是经济腾飞背后未曾消亡的道德。 山峦云雾,跌宕在画卷上,如无常的命运,透露了画者的淡然。轻舟已成千山,泊江结庐而居,满腔诗情,流泻出对国家的义薄云天,对人生信念的持之以恒。品茶,练字,赏琴,读画。做个堂堂正正的文化人,追求崇高的人格。 文化是午后的一场暴风雨,在没有躲闪的地方,忆起的书籍让人学会坚强;文化是黄晕时的那一抹夕阳,极致的峋烂后,让世人黯然神伤,如同古巴比伦,古埃及文化等古老文化。而基于文化的良知,促成人们一种清醒的行为,制约着人,管理着社会。 泰戈尔被印度人尊崇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而好的书籍和文化以其人文价值或深或浅地影响和塑造着健全的人格,维系着社会的文明秩序。假如有一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的丰盛。 或许,我们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应该追求人格的亮度。怎赴一场流离,让人格之月盛在彼岸,只不过看一场烟花,看盛世的烟花绽出文化之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