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各省几乎每个地区都有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培养对象为小学教师。这些学生接受师范"全科教育",文理兼修,体艺兼备,专业功底扎实,综合素质较高。2000年前后,在"提高小学教师学历"的要求下,停办了一大批地方中等师范学校。有学者认为,目前农村学校高质量的新鲜师资力量难以补充,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下滑问题日趋突出等,皆与此相关。 我对"现在的师范教育不如中师"这一观点并不完全赞同,因为星转斗移,时过境迁,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下滑与办学体制、模式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政策、大环境的变化所致。我认为过去的中师好就好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源好。中师生都曾是各初中学校拔尖的学生,一所普通初中每年只有一两名学生考上中师,有的时候连一名也考不上。生源水平相当于现在的211和985大学录取的学生水平。各地在"普九"和"普及高中段教育"的过程中,上调一大批中师毕业的小学老师到初中或高中任教,他们的教学成绩依然很好,他们利用扎实的底子,踏实的学风,具备了做合格老师的基本素质,缺的仅仅是那点学科知识。然而,现在的地方师范院校录取的学生几乎是本科层次的最后批次,这些学生在高中学校属于中等水平。 二是模式好。全科教育,全面培养。中师教育是真正的全科教育,学校不分系,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所有计划课程,文、理、艺、音、体、美等科目全修,除了高中课程以外,还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书法等课程。中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音乐、美术的课时数大大超过了高中,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中师生样样在行。然而,现在的师范教育学科分的很细、很专,深刻有余,全面不足。 三是基本功扎实。中师尤其注重职业基本功、职业性格与才能、职业特性与理想的塑造与培养。中师特别强调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将基本功训练变成一种自觉的学校文化。如三笔字(毛笔、硬笔、粉笔)、普通话、体育、舞蹈、音乐、绘画、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是中师生每日必修的课程。朗朗的读书声、悠扬的琴声、载歌载舞、书画飘香,诠释着师范生努力的步伐,也铸就了师范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中师特别重视加强实践环节,在学校各种演讲、讲课、教学活动比赛是家常便饭,且岗位实习时间较长,一般在三个月至半年,为他们日后走向教学岗位、胜任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