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恶心》出版。书虽然不是特别畅销,评论界的反应却很不错,有几十篇文章加以评论。人们把他看成大有希望的作家,尼赞称赞萨特是法国的卡夫卡。 现在萨特接连不断地写他的短篇小说,在完成了一个较长的短篇《一个工厂主的童年》后,他开始构思一部新的长篇小说。他在给波伏瓦的信中说:"我一下子找到小说的主题、内容和书名。你大概会猜得出,主题是自由。"书名初定为《魔鬼》,第一卷是《反叛》,第二卷是《诅咒》。卷首语是:"我们是痛苦的,因为我们自由!"以后这个多卷本小说的名称改为《自由之路》,萨特把它献给了万达。 在这同时,波伏瓦也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写作。一天,萨特同波伏瓦坐在圆顶咖啡馆,谈论着她的作品。萨特认为她有些放不开,总是通过别的人来触及自己的问题,他突然提高嗓门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写进作品去?你比你的那些朋友更有意思!"这个建议让波伏瓦激动得热血上涌,满脸通红。她的感觉是犹如在头上被人猛击了一掌。"鼓起你的勇气来,写吧!"萨特进一步激励她。 萨特的话给了波伏瓦巨大的震荡,她酝酿良久,决定采纳萨特的建议。她以自己为原型,主人公是弗朗索瓦兹,这里波伏瓦用了母亲的名字,她有一个朋友叫伊丽莎白,但不是实际生活中的扎扎。伊丽莎白有一个哥哥彼埃尔。 弗朗索瓦兹开始同一个搞艺术的青年教师有一种不确定的关系,那人有点像马厄。后来她与彼埃尔熟识,并发展成亲密关系。而妹妹伊丽莎白也强烈地爱着哥哥,她嫉妒弗朗索瓦兹,后来也为其美丽所折服。 这就是波伏瓦新构思的长篇小说第一部分的内容,她整整写了一年。 她那由5个短篇组成的系列小说《精神的优势》被伽利玛出版社退了回来。审稿人认为它显得沉闷。"我们到另一个出版社试一下,"萨特说。于是又把手稿给了格拉塞出版社。但这家出版社也退了稿,评价说书稿缺乏有深度的创新。 波伏瓦并没有丧气,她相信自己会写出更好的作品来。这本书她就弃之不顾了。不过40年后,波伏瓦的这部书稿又重新被伽利玛出版社要了去出版。看来人出了名和没有出名,情况就是不一样。 出版社对波伏瓦的长篇小说第一部分提出修改意见,萨特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她接受这些意见,在假期中重新写这个长篇,对结构作了重大改动。 她把弗朗索瓦兹的往事部分以及同彼埃尔共度8年的情节悉数删去,只是放在背景中作一交代。故事从一个陌生人格扎薇闯入他们的生活讲起。这样,小说一开始就出现"三重奏"的矛盾和冲突,扣人心弦,最后弗朗索瓦兹由于嫉妒杀死了格扎薇。 根据萨特的建议,波伏瓦后来在这个粗线条中又加了一个人物热贝尔。弗朗索瓦兹被他的青春和魅力所吸引,但为了彼埃尔而放弃了这些。后来,当热贝尔赢得格扎薇的爱情时,她重新投入他的怀抱。新加上的部分使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立体效应。 其中弗朗索瓦兹无疑有波伏瓦自我的特点,同时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作者的思考和看问题的方法。而男主人公彼埃尔,虽然波伏瓦开始时不想以萨特为蓝本把他的特征公之于众,但后来她还是妥协了。表面特征从迪兰那里借了一点,其它特点是萨特的,同时也有另一些人的特征。 波伏瓦以"三重奏"为小说基本线索,显然受到她与萨特、奥尔加三者关系的启发,而她决心在这部小说中把自己写进去,也脱不了自身在这种境况中的种种体会。但陌生人格扎薇并不就是奥尔加。 最根本的是,小说的结局是弗朗索瓦兹最后杀死了格扎薇,而现实生活当中的波伏瓦和奥尔加,尽管有过"三重奏"的纠缠,却终生保持着她们的友谊。而且这书也是献给奥尔加的。 小说人物都有原型,但小说创造了一个世界,也就创造了一个个新人。作者的自我不是只在某一个人物身上,它在作品的总体中。 小说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注重小说的效应性,同时更受海明威的影响,小说的风格是不作"客观"叙述,而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看待一切,对行为的透视也是有限的。 波伏瓦一章接一章地写着。萨特不断地鼓励她,向她保证:这书不但能写完而且肯定能找到出版社。他对她的支持和鼓励,就像一、两年前波伏瓦对他一样。渐渐地,波伏瓦也对这书的成功深信不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