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在新时期国有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将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壁垒作用。本文就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政工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关加强国有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策略,供相关的企业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政工队伍;问题和对策 政工队伍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中。他们的工作不同于基层工作人员,但是也属于重中之重。他们通过思想上的批判和鼓励,使得企业内部全体工作人员,团结一致为了企业的目标和利润,共同奋斗,直至目标实现,各企业政工干部的素质水平和综合领导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和盈利能力,现阶段,国企中的政工队伍建设中,一些建设问题日益凸显,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消除。只有政工工作的顺利完成,才能保证企业团结稳定,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最后得到预期甚至更大的经济收益。 一、国企政工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政工队伍建设认识不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推动了国有企业制度上的改变革新。《公司法》在制度上,给予了各个企业单位关于党组织地位的明确标准,然而,企业在思想上并没有做到重视,因此,党组织在企业中没有明确的定位。行政方面并没有给出关于如何建设政工干部队伍的明确规章制度,因此,某些单位的领导层会忽视工会组织等党群部门工作,由于领导层的忽视,使得整个企业对于政工工作持有不正确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整个政工队伍的建设。 (二)政工队伍综合素质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思想建设水平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提高,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也极大的促进了国企的政治类工作的发展,但也存在了政工队伍普遍素质水平较低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工工作人员在主观上拒绝改变,拒绝进步,固步自封,按循守旧,试图利用旧有的现存的方法解决现有问题,这显然是不实际的行为。 (三)政工人员选拨机制有缺陷 由于缺乏制度上的规范,政工人员的选拔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企业领导普遍认为选拔任务微乎其微,因此,参与筛选的工作人员本身水平较低,筛选出来的政工人员必然不能达到要求。此外,没有一个考核奖惩制度来监督政工人员的工作,因此,政工人员工作积极性较低。 二、提升国有企业中政工队伍建设建议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政工干部素质水平 政工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工干部首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心态上加大对思想政治类工作的重视度,用马列主义基本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现在的政策方正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水平。不断的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思想问题的执行能力,让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二)普遍提升政工人员的素质 政工队伍建设水平由政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决定。首先,培养政工工作人员学习能力,主动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持自身先进性。其次,应当及时与上层汇报工作,并且能够准确的下达指令,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因此,需要较好的沟通能力。再者,也要具有一定的文字编辑能力,能够准确的记录下每天的工作。最后,由于政工人员工作的特殊性,需要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方能使得工作顺利进行。 (三)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构 针对当今部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构不健全,政工人员老龄化程度高、年轻一代政工人员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的现状,建议企业领导阶层除了从思想上重视政工队伍建设外,还应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给予支持。为政工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政工人员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其工作效应,引领企业广大员工思想素质的不断提升,进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及战斗力。此外,企业应积极地对政工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任用那些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政工人员作为政工队伍建设的主题思想。 (四)加强政工人员的行多元化教育 在新时期,企业员工的思想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员工思想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向前正确发展,政工人员应做大紧握时代脉搏,积极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及知识。企业应定期地组织政工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政工人员素质提高,才能更好地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使整个企业人员素质提高,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新问题不断涌现。在新时期,国有企业应了解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将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战斗壁垒作用。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促使企业广大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提高事业单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张栋,佟文彬.国有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3(06). [2] 刘希民.关于现阶段国有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四川水利,2011(06). [3] 陈岩.国有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