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园林设计人员素质状况制约园林工程质量的原因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需求增长与发展较快,加上项目建设周期紧,各项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安排都是倒排时间表,造成设计环节推敲不够;施工队伍也不一定有与工程项目对等的施工经验,高技能的工匠不足;同时设计与施工脱节,没有优秀的、有经验的,了解设计意图的景观工程师在现场把握调整设计及控制施工效果等问题,本文就设计人员素质加以论述。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设计;人员素质;工程质量
  一、教育情况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二、急功近利
  但是,我们有没有人像老外一样,为了做设计,自己动手兴造一个园子,花数十年去研究呢?或许有,但是大都带着赢利目的,不是研究。或者是学校里做教学的,但那是大众化的示范,不是个人研究。俞孔坚做过吗?或许指导过,或许在他自己的庭院里种了5、6种植物,但自己做个植物园,还没听过。
  以上是设计人员的原因,我们同样不应该忽略"中国特色"。市政工程领导要政绩,当然要快!企业投资,要尽快收回成本,当然也要快!设计院呢,设计的越快越多,钱就赚的越多!施工队也一样,这几个"快"下来,自然设计施工周期就短了。即使设计者想好好把一个设计做好,多调查。但他的上级不允许啊!甲方催,院长催......所以按时交差就不错了。大不了再变更啊。中国现在什么都是"中国特色"。
  三、抄袭成风
  有的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带着怕失败的心理去尝试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四、缺少经验、缺少与施工人员交流
  我们现在的设计人员通常都是大专院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到园林施工工地现场去亲身体验或学习。试问,一个在温室中长大的祖国花朵,在没有任何施工经验的情况下而直接开始做设计,能产生真正的好作品吗?能保证其设计的作品能顺利施工完成吗?现在的设计院年老的觉得自己做了那么多年就倚老卖老,也拿不出什么有特色的东西,年青的有创意但作品不够成熟。
  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例如植物配置,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园林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园林设计师的现场把关,实在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无法预期的问题更是时有发生。可是,大多数园林设计师并不愿意下工地,至少是缺乏主动性,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队伍越少与设计人员沟通,最终的结果往往留下诸多遗憾。
  据我了解,在美国大中型设计事务所都会雇用全职的"施工指导"专业人士,他们的责任即是"设计质量控制",他们参与了工程从原始的创意到施工全部完成的全过程,如同电器产品中的质量检验与控制,它的过程是从图纸进入实验性生产,检验确认后,再进入正式生产。当一个经验丰富的施工指导专家掌控设计到施工,他们的作用是将好的设计,在建设中精彩完美体现出来,因为他们具有对设计内涵的深入理解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五、设计周期短
  现在国内大多数房地产商和业主都有都或多或少的都有"崇洋媚外"的心理,认为外国的设计公司设计的比国内公司设计的要好很多。是因为我们的设计水平不行吗?诚然,我们与国外公司的设计水平的确有一定的差距。但還有一个重要因素常常被我们忽略,那就是设计周期。
  国外的设计实施周期是很长的,这其中包括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当然设计正好与咱们相反,种植的施工过程可以用好几年的时间来实施,请问各位,我们的绿化施工工期是多长时间?
  六、设计脱离现实
  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国内做的植物就是那么几百棵树,呆板而且千篇一屡,草坪人不能进去,跟风现象非常严重,立面上高度都差不多,动不动就要放几块置石,现在又流行种竹子了,有时只是为了绿化而绿化。
  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郑州西四环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七、依赖效果图
  当我们搞设计的不得不放下CAD,而学起PS时。是我们设计人员的无奈还是当今设计市场的悲哀?现在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时,猛然发现现场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参考文献】
  [1]许亚文,鲁坤元,杨慧. 住宅庭院空间设计与环境心理学[J].四川建筑,1999(04).
  [2]李素英.城市带状公园绿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3]牛青青.试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05.
网站目录投稿: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