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选中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今后几十年的大工程提供何种合作模式。 2009年11月4日晨,当上海川沙镇的人们走出家门,他们脚下的土地,便烙上了迪士尼的光辉。这个清晨,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来诚挚"问候": "上海迪士尼项目申请报告已获国家有关部门核准。" 这意味着,川沙镇酷爱"喜羊羊"的孩子们,将有可能在4年后,在家门口欢迎大洋彼岸的"米老鼠"。 按照规划,这个内地第一家迪士尼主题公园、美国迪士尼公司海外"分号"第4站,规划占地4平方公里,投资预算250亿元,整体规格仅次于美国本土奥兰多迪士尼公园。 所谓主题公园,可理解为"小熊维尼世界"的"实景体验化"。当然,迪士尼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影响力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自然成为文化产业巨擘迪士尼公司的"活招牌"。不过,是不是"摇钱树", 则另当别论。 1979年,迪士尼公司与日本东方土地公司达成协议,兴建第一家海外"分号"东京迪士尼。不过,基于营建费用飙升的考量,迪士尼公司并不看好,仅象征性投资250万美元并入驻团队,换取零售商业收益的5%、入场费收益的10%和赞助收益的10%,东方土地公司则占有乐园100%股权。 然而,东京迪士尼业绩好得惊人,从1983年开业起每年都可招揽1500万游客。这让深有悔意的迪士尼公司在后来与巴黎的谈判中,显得更加主动。 1985年,迪士尼公司与法国政府签约,法国政府以农用地价格出售1700万平方米土地于迪士尼公司,并提供3000万美元现金补助及7.7亿美元贷款,支持巴黎迪士尼。至此政府使命终结,乐园由迪士尼公司全权经营,并占有49%股权,另51%股权上市交易。 然而,受欧洲衰退影响,巴黎迪士尼从1992年开业以来连年亏损,其兴建预算也由最初的10亿美元飙升至50亿美元。迪士尼不堪重负,向沙特王子出售股权,进行债务重组。 不过,基于重振旅游业的考量,中国香港仍然选择押宝迪士尼。1999年,特区政府与迪士尼公司缔约。类似"巴黎模式",特区政府动资224.5亿港元用于基建,控股57%,迪士尼公司注资24.5亿港元,拥股43%。特区政府寄希望于迪士尼能为香港带来每年1000万游客。 不过,香港迪士尼也堪称"最小迪士尼",2005年开园后每年游客在400~600万之间徘徊,且特区政府在餐饮、纪念品、收费迪士尼频道等业务中分不到任何利润,整体盈利期也被拖到2014年。无奈之下,特区政府与迪士尼只得再注资100亿港元,扩建以求翻身。 如今,迪士尼落户上海,是采取已有建树的"东京模式",还是两次皆栽的"巴黎模式",无疑极其重要。须知,上海迪士尼被寄予无限期望:吸引内地80%客流,创造百万个就业机会,一系列文化产业快速升级,牵引上万亿元GDP……"上海模式"万众期待。 已有消息称,上海政府考虑以土地形式入股,那么中方占股多少,经营权、归属权、利润如何分配将变数极多。需要提醒的是,迪士尼公园素有"永远建不完"之说,上海迪士尼也必是横跨几十年的项目——迪士尼选择上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迪士尼在大上海的生活过得好不好,这才是迪士尼公司与上海人真正关心的。 编 辑 周云成 E-mail:zyc@cais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