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国中小学生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陈海平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上述数字是2006年的数据,应为保守的估计,这一趋势还在呈现上升的发展势头。值得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 一味强调竞争教育造成学生抑郁和焦虑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这么多应该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该如何从父母、学校以及社会多元化的教育中培养孩子们乐观积极、阳光向上的品行和精神状态呢?陈海平告诉记者,孩子们面临复杂纷繁的社会竞争,当面对考学的压力,又缺少来自家长和老师所给予的细心呵护和爱时,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尤以精神抑郁最为常见,表现为敏感、压抑、沮丧、对前途没有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等症状。 最近这些年中小学生的焦虑症,患病比例有上升的趋势。焦虑症主要源于学习压力,对于自己的考学前景、家庭前景、就业前景等问题忧心忡忡,侵染了儿童的思想,腐蚀了儿童的幸福。陈海平认为,学生出现严重的焦虑症,既与家庭的苛求有关,也与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关爱不足、疏导不善有很大关系。目前,我们的教育模式类似工业化的产品生产方式,讲究的是规模效应,一位老师管理几十名学生,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致使老师疲于应付学生的课业,不重视也无暇兼顾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因为工作压力自身也处于焦灼痛苦的非健康状态,这都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和维护。 "品行障碍"困扰未成年人 陈海平特别指出,有一类心理问题应特别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这就是学生的品行障碍。2008年,新疆石河子地区一位16岁的女孩子因觉得自己的母亲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情,用500元钱雇佣同班同学将宠爱自己的母亲杀害;2009年广东中山一名公认的乖乖女因父母闹离婚吵架而将父母杀害并碎尸;2010年商洛地区被父亲称为乖儿子的15岁少年因逃学夜不归宿,怕母亲管教而伙同同学将母亲杀害掩埋后若无其事地继续上学……这连年出现的恶性事件都是品行障碍学生的极端例子。 品行障碍指的是六个月内持续存在违背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或者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品行障碍是见于18岁以下少年儿童的一种危险障碍,表现为攻击人或动物(如欺凌、虐待、打骂、使用致命武器等)、破坏财物、说谎偷盗、严重违规违法等,其早期问题是逆反、对抗挑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则是因为发现家长或老师过去所讲的道理行不通或有瑕疵后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不适反应。据国外的调查统计显示,品行障碍儿童占到总体的2%—6%,而早期逆反对抗的比例则高达4%—16%,男生比女生更多。研究表明,品行障碍儿童容易伴生或演变成注意力障碍、逃学、离家出走、反社会行为及违法犯罪。 陈海平指出,品行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也有父母及学校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作用。平常习惯有欲求就得到满足,一旦不能满足,孩子内心就会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不能接受父母解释时就会形成怨恨心理。这种怨恨和不满有时表现为伤害自己,造成自残、自杀、吸毒等行为,有时则会指向施予人或者约束人做出伤害行为。陈海平强调,家长平时要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学会与有缺点和不足的人相处,从而点化孩子心理上的误区,使他们能平和地面对各种问题。"网络时代,孩子们面对许多信息源和复杂多元的社会,经受很多诱惑和冲突的观念,其能力又不足以排解这些困惑,往往会在内心积蓄不少错误的认知和愤懑的情绪。"他说,"孩子的这些问题往往是与家长情感沟通不畅导致的恶果。"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是,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期望孩子有出息的理念主导下,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骄纵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对于孩子们面临的感情困惑、学业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的困境又理解交流不足,导致孩子情绪困扰,学习没有动力,逃避学习,甚至厌弃学习,最终影响了学业的发展。 用爱抚慰孩子们的心灵 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国家出台过多项法规和指导纲要,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002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4年国务院又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都将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教育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倡导在中小学校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专职老师,到2010年城市要达到40%,农村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30%。上述党和国家的政策都是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关心。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内的心理老师队伍素质还很不理想,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全面辅导学生心理、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预期。 陈海平认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首先,一旦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不要采取斥责打骂的方式,要弄清楚孩子抑郁或焦虑的是什么,为什么忤逆大人,让他把心理话说出来,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再相机提出一些处理办法或意见供其参考。第二,家长对孩子的未来预期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学习成绩以及考学都不是唯一的目标,应该多从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伟人的故事中体悟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应该实事求是地给孩子提出目标,多了解和发挥孩子的长项,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第三,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和家庭困难的解决中,既让孩子们了解家长持家的不易,产生对家人的感情,也让他们对生活本身有更多的认识,学会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技巧,培养自己的毅力。别怕孩子会吃苦遭罪,否则就是剥夺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第四,家长和老师也应不断注意自身修养,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自己心态不平和,情绪不稳定,就会贻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中国古语讲"德为先,才为后",只有先培养孩子的德行,将来才能真正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否则就容易成为社会的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