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机缘,重读黑塞的《悉达多》,感受良多。"你的心灵就是整个世界,然而,真正的自我究竟在哪里?"作者以此心理分析式的追问开始其旅程。黑塞在创作《悉达多》时(1921-1922)正在接受荣格的心理分析。实际上,黑塞在1916年已与荣格的学生随后与荣格本人建立了关系。黑塞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骑士",也是20世纪最具透视心理和灵性创意的作家,他以其独特深邃的思想,隽永睿智的文字傲立文坛。但他也曾是荣格心理分析的"病人",在1916至1926的10年中,经历了荣格及其学生300小时左右的心理分析。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不仅仅帮助他度过了心理危机,而且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 我与张敏曾在《学术研究》发表过有关荣格与黑塞的论文,那还是张敏在读心理分析博士研究生的时候。黑塞对于荣格的心理分析充满感激,他曾这样写道:"我与荣格一起,此时,我正经历着十分困难,有时是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也体验着心理分析的冲撞……它震撼着你的内心,也同样伴随着痛苦。但它是有效,是有帮助的……所有我能说的是,荣格博士正用其出色的专业技能引导着我的心理分析。" 即使是在黑塞完成了与荣格的心理分析之后,他也曾这样表示:"我希望能够继续与荣格做心理分析。他是一位崇高,充满活力与智慧的人。我对他充满感激,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与他一起做心理分析。" 在黑塞的《悉达多》中,不断有如此追问:"阿特曼",或称之为灵魂或心灵,不是存在于我们内心,源泉不是在其心中流淌吗?人必须找到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切只是摸索,都可能是弯路与错误。这就是悉达多的思想:这就是他的渴望,他的悲哀。这也是黑塞的求索,这也是荣格心理分析的关键。 台湾学者蒋勋在评价黑塞时这样说:"因为黑塞我喜爱上一种独白式的文体,像日记,也像书信;像孤独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黑塞的文学可能影响了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寻自然、流浪、孤独,追寻自我的觉醒。"这段话印在《悉达多》封底的书签。 出版者还加了这样一段话在封面:谁读了《悉达多》,谁进行了体验,谁就可以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 黑塞《悉达多》译者杨玉功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悉达多。《悉达多》的翻译伴随着我心中悉达多的成长与成熟,我体验了悉达多的孤独与烦恼、追寻与苦修,经历了悉达多的堕落与超越,也感受了悉达多的觉醒与证悟。"于是,这也是一种特有的心路历程,如同深刻的心理分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