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保法》)6月1日起施行。其中,部分规定与网络平台运营方设置"青少年模式"的责任相关: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2019年3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随着《未保法》正式施行,以往被推荐使用的青少年模式将成为强制要求,对规范和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模式通常禁止使用打赏、充值、提现、直播、发布观点等功能,对时间、内容、社交、金钱交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约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作用。然而,一些网络平台或"一刀切"地将许多功能和内容直接砍掉,或没有按未成年人年龄分级,致使出现可用功能和有效内容过少、内容过于低龄化等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少年模式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提供的场景较为单一,内容比较枯燥、单调,无法满足未成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使用需求。 《未保法》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创作与传播,鼓励和支持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点的网络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和使用。让青少年模式真正成为未成年人的网络"守护神",还需多方联动,形成合力。网络平台要"真金白银"地投入,完善相关服务技术,强化网络平台责任,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结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不断丰富"内容池",给广大未成年人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此外,家长要增强自身网络素养,以更好地指导未成年人;学校要增加相关课程,强化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未保法》实施当日,教育部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网络文明和防止沉迷网络的教育,预防和干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上网设施,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或者采取其他安全保护技术措施,避免学生接触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上述举措对未成年人安全上网、健康用网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