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为何没有调兵镇压李世民?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诛杀,李世民终于扫清了通往皇位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唐高祖李渊并没有因为李世民残害手足而对其采取任何反制措施,相反,他很快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并将一切军国大事交给李世民处理,没多久更是退位过起了逍遥自在的太上皇生活。失去两个儿子的悲痛不仅没有表现在他的脸上,似乎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还曾有过这两个儿子,一切都那么平静,平静得让人难以理解。 虽然李渊痛失两子,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镇定确实很难让人理解,那么当年李渊究竟有什么苦衷,使得他无法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呢?难道李建成与李元吉真的作恶多端,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了吗? 笔者曾试图从《新·旧唐书》中寻找答案,但很无奈,这两本史书对于那段历史的记载非常简略,只是交代了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政变发生之后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太子一事,至于当时李渊的表现以及处境如何,两本史书都没有说明。 《新·旧唐书》查找无果之下,笔者便将希望寄托在《资治通鉴》上,在《资治通鉴·一百九十一卷》中,笔者发现了如下记载: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事实: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正在湖上泛舟,在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之后,便派尉迟敬德手持长矛来到李渊所在的地方,名义上是保护李渊,但实际上却是在"软禁"李渊。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行动是非常迅速的,能在第一时间控制住李渊,从而控制住局势,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 当李渊被"软禁"之后,便寻求周围大臣的意见,只听萧瑀,陈叔达等一干大臣这么说道:"李建成与李元吉谋反,秦王不得已而诛杀了他们,秦王有功于社稷,陛下应该重用秦王,将国家大事托付给秦王。"通过这些话我们不难发现,当时朝中大臣多是支持李世民的,而李渊也看出了当时的形势,在被尉迟敬德软禁,周围大臣又都纷纷归附李世民的情况下,自己已经是"光杆司令",无人听从了,若执意降罪于李世民,只怕自己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毕竟李世民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敢杀。 当李渊被迫接受现实后,尉迟敬德竟然进一步逼迫李渊下旨,令秦王节制所有军队。这一点乍一看并无特别之处,但若仔细品之却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首先,尉迟敬德竟然敢公开逼迫皇帝下旨,这说明他不怕触怒龙颜,甚至应该是受到了李世民的指使。而李世民敢指使尉迟敬德这么做,说明李世民已经有了随时跟李渊撕破脸的准备,这也能看出李世民心狠手辣的一面。 其次,尉迟敬德要求李渊把所有军队都交给李世民节制,这说明当时的李世民并没有完全控制住这些军队,换句话说,当时听命于李渊,李建成的军队还很多,只是受限于李渊被困。李建成突然被杀,他们群龙无首,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抗罢了,而若当时李渊哪怕有一丝希望能将军令送出去,都会将李世民置于万般危险之地,对于这种情况,李渊明白,李世民更清楚,所以李世民才会想方设法控制住李渊,不给他任何翻身的机会。 所以,基于以上三点非常现实的原因,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根本无法再组织新的力量去对抗李世民,更不用说调兵镇压李世民。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