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家庭心理母女之间竟也会争风吃醋


  作者:汕头市爱家心理咨询研究所马健文
  名著《乱世佳人》为人熟知,女主角郝思嘉把所有女性看做竞争男人的对象,对爱情畸形竞争意识是极端而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性格。说到女主角性格由来,不得不提到她与父母间的关系。从小郝思嘉就在几姐妹中长得最漂亮,最受父亲宠爱。父女俩从小就很有默契,父亲有些事不想让妻子知道,而女儿有些事不想让母亲知道,他们也便形成一种愉快的父女联盟,逃避慈严兼备的母亲的管理。除了把母亲排除在外的同盟,郝思嘉还处处排挤两个妹妹,让自己能独享父亲的宠爱。
  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大,但必定来源于生活。父女在家庭中的同盟关系比比皆是,中国文化里也有许多词汇来描述这种父女间的关系,如"女儿是父亲的贴心棉袄"、"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等。心理学上把女儿喜欢与父亲黏在一起,敬佩或者依靠父亲的感觉称为埃勒克特拉情结,又叫恋父情结。这种情结的产生很自然,大部分女性都多少有这种倾向或在成长中曾经历过这个阶段。但如果过度发展,那么势必导致母亲与父女两人的关系疏离,使母亲感到自己像个局外人。其实母女作为同性别的亲子,潜在的竞争从孩子三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女孩从小就把母亲当做自己的性别榜样,曾一度想成为母亲那样的女人,这里就蕴含了对母亲潜在的羡慕和嫉妒。特别在父女关系融洽的前提下,孩子更会嫉妒母亲与父亲的关系,就像妈妈分了爸爸的一份宠爱。在心理的健康发展下,女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意识到父母之间的爱与亲子之爱的差异,并体会到父母良性互动所带来的家庭温暖。而在一些家庭问题的影响下,比如母亲的失职缺席,父亲的过度溺爱等,可能带来这种心理状态的扭曲发展,孩子会通过建立过分紧密的父女联盟,形成恋父嫌母的心态。甚至通过生病、逆反等极端方式争取到父亲更多的关注。
  母亲,这个父亲的"真正情人"是如何面对这种潜在的母女竞争呢?曾有女性来访者在咨询中向我坦言,自己难以接受孩子出生后自己那种"失宠"的感觉,感到彷徨失落。对于年轻的妻子,看到丈夫疼爱孩子的程度超过自己,或许多少也有些吃醋。但一般而言,在孩子婴幼儿期时,母亲会倾向于把孩子看成与自己是一体的。这时母亲对自己的关注减少,更多地投注于孩子身上。正因为这种母子心连心的感觉,丈夫对女儿的疼爱也被感知为对自己爱的一种表现。这种"一体"的感觉会促使母亲成为一个更好的照顾者,直到孩子的成熟独立才慢慢变淡。但有些母亲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比如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孩子出生就把他看做与自己相互独立的个体,无法体验到与孩子极其亲密的感觉。这样的母亲更容易体会到孩子与自己的竞争关系:竞争爱、竞争本该由自己独享的资源,包括丈夫、父母、家中其他长辈的关注。程度较轻者会产生对孩子的嫉妒,重者甚至觉得孩子改变了自己整个生活而在产后出现抑郁和厌恶孩子的情绪。
  随着女儿的成长,会越来越表现出女性化的特质,特别是外形出众的少女更惹人喜欢。心态正常的母亲潜意识里会认为这是自己基因的一种延续,为女儿的婷婷玉立而感到由衷的欣慰。习惯将女儿看做"独立个体"的母亲,潜意识里把逐渐走向性成熟过程中的女儿视作"另一个异性",会感到嫉妒与危机感,甚至抵制女儿与丈夫太过亲密。在内心深处她们也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表现得太抢眼,以各种看似正当的理由阻止女儿打扮自己。特别是当女儿受到他人赞赏时,她表现得不会十分开心,并较少予以正面回应。这种潜意识里对女儿的嫉妒,如果没有被意识并得到良性的转化,便成为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重大阻碍。
  母女,这对同性别的亲子,存在有趣的潜在竞争。然而这种竞争最终是良性发展,还是走向恶化,其性质取决于母亲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况。良性的发展最终将演化为母女间的彼此认同,不健康的发展却使母女渐渐变得疏离。父母的人格健全程度对家庭关系、子女成长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有意思的领域,我们常被家庭里某些潜在的动力推动着,左右着。
   如果你感兴趣,请跟随我们的家庭心理系列专题,一探究竟。
网站目录投稿: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