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逝去的大学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这是让科学泰斗百思不解的问题,也是温家宝总理深感忧虑的问题。"白领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中华后继无人。这令人惊愕,让人反思。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二战中美国以及二战后德国和美国的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精英人物的支持和奉献,中国也是如此。民国时出现的精英,经过战乱各种自然灾害和政治因素的消耗,已经所剩无几,而这些硕果仅存的人却造就了建国初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发展。如今,大师逐渐消失,精英逐渐减少,大学教不出人了。没人才,还妄谈什么中华崛起、民族复兴,釜底抽薪,没有基石的中国该怎样发展,这已经是每个人都思考的问题。谁造就了这些,谁应该为这个后果买单?教育?社会?国家机构?大学生自己?
  逝去的大学
  大学,《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清华校长梅贻琦说:"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些都是不同人对大学的思考,那么大学的真正实质是什么?
  大学,是一个舶来品,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传入打破了只是是神学的附庸的局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受到质疑,人们开始意识到辩论是寻求真理的一种方式,而罗马法中的辩论也开始复苏,在这种局面下,所谓的高等教育--大学诞生了。而在当时所谓的大学,就是有许多求学者组成的团体,自己聘请讲师,收到教皇和国王的同意就行。这就是真正大学的起源。在中国类似情况应该是春秋战国时的各个门派,最接近于大学的应该是纵横家,鬼谷子坐下孙膑、苏秦、张仪等各个方面的人物。
  不论是中西方大学的源头,都有共同的一点:大学,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生活、探究问题的地方,在这里,同学们有疑问,要争论,需要老师的指点。这种指点并不说得出唯一的答案,有些问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老师也不见得比学生聪明和多学,孔夫子尚且被两小儿难住,没有人是万能的。在课堂上老师应做的只是引导和提出自己的问题,而并不是老师是播放机,学生是录音机,而现在的情形是什么。2009年钱学森教授去世后,为回应"钱之问",11名教授之心教育部长和教育界同仁:让我们正面"钱之问",随后提出所谓的"珠峰计划"如今三年过去了,就中山大学而言还是老样子:老师在讲台上无精打采的讲着不知重复多少遍的内容,学生在下面听得精精有味,手底下笔尖的转得飞快。要考试啊,记要点,得高学分,有奖学金啊,却不知那些是不是重点,为什么是,又为什么不是,典型的打印机和录音机。下课后,老师消失得无影无踪,要赶校车,能不紧张吗?学生和老师很少有交流的机会,一学年下来认识老师的没有多少人,学生和老师之间不见了互动和交流。同学间也是如此。蔡元培说:"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正是今日大学生之所体现。蔡氏之所提:"抱定宗旨"然今日之大学,分科之精细,让人嗔目结舌,若其在,又会怎样,其曰"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而如今呢,高中文理分科,上大学前选择专业,越热门的专业学的人越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的分数是芝麻开花,而文学、考古、艺术等方面的人却在减少。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为了赚钱,越好的学校将来工作越好找,蔡元培之"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谬矣
  教师,蔡氏所请陈独秀、胡适、王国维等来自各方面,他们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历,尤其是胡适,连博士学位都没有,但蔡元培请了他。如今,教授要学位,资历,地位,越高地位的人,其身价就高,其讲座水平就高,原因是他们是专家。
  而蔡校长后面的修身、尊师,在中大有这个口号,尊师爱校,读书月等,但做的人却很少,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口号方面。中大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好像也停留在口号方面。
  扩增图书,这是蔡校长对学生的承诺。民国时间,战争年代,在这种条件下扩增图书。如今,中山大学图书馆大楼高高耸立,然里面图书藏量并不大,豪华程度挺高,有酒店的感觉。
  大学,师生互动、同学间互动的地方,在这修身养性,培养个人情感和内心成长的地方,如今已变样。老师搞科研去了,因为教学成果不重要。学生为专业而努力,早就忘记自己是怎样的人,喜欢什么,只知道什么专业热门、赚钱。
  大学,只有大楼没了大师和为求知而求学的人
  大学,已逝!
  我的反思
  我是一名在读大学生,而且是在"珠峰计划"实施后进入大学的。我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但还是学了。花费很长时间后,效果很差,不见成绩。文学,我从小喜欢,但高中选择学理课后,基本就没花时间在它上面,被慢慢淡忘。面对不喜欢的专业,我又想起它。重新拾起,发现原来热情还在。
  上大学,我迷失了自己,我要反思。
  在大学中,我想得到什么,我不知道。
  什么可以引起我心灵的波动,我不知道
  、、、、、、、、、、
  我没有定位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且半年后还是如此,我的大学第一年白白浪费。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我在学校,有图书馆,有网上资源,有老师可以请教,在如此好的环境下,却浪费许多时间不知干了什么。我应该反思。
  我喜欢文学,可以去学,而且这与专业并不相悖。我是进入大学,应是修身养性、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之时。多接触文学,有助于拓宽视野,心怀天下,而不计较个人的小得失。
  我该反思。去寻找心灵深处那块净土。完成我自己的大学。
  我的大学我主宰,不为社会所动
网站目录投稿: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