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文杰 李斯是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说有争议是说李斯一方面是个十分聪明的伟大人物,也可以说是熟悉帝王之道的伟大政治家,他是和吕不韦一样的秦国著名丞相,而且还是秦始皇时代的丞相和功臣,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秦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功勋是不可磨灭的。另一方面李斯又是一个讲势利的卑鄙小人,为了权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陷害自己的同门师弟韩非子,伙同赵高篡改遗诏,谋害太子扶苏,以致将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江山,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就分崩离析,土崩瓦解,而自己也落得个被赵高设计诬陷谋反的罪名,不仅"夷三族",而且自己也被腰斩,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结局凄惨,令人唏嘘。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1、李斯出道,初露锋芒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 ,后跟荀子学帝王之术,李斯很聪明,悟性也很高,在春秋战国混乱的时代,礼崩乐废,人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到处都是,诸侯及贵族使用人才往往只注重能力,而忽视人的道德品行,只要是有一技之长,什么鸡鸣狗盗之徒都会成为门客或被重用。秦朝重用吕不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金钱和权利,可以不择手段贿赂官员,操纵政治,以达到"奇货可居"的目的,其有些所作所为被世人所不齿。 李斯生活中的一次偶然发现,总结出了"老鼠哲学",通过观察老鼠是处在粮仓还是处在厕所的不同结果,来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和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李斯一生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寻求这种环境。他通过对七国进行认真的权衡和分析,就得秦国是施展他才华的最好舞台,而要进入秦国,最好的办法是先投靠在秦国当时炙手可热的大红人吕不韦的门下做个门客。 吕不韦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广揽天下英才,吕不韦也很赏识李斯的才华,知道李斯有合纵连横方面的能力。于是起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李斯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慢慢地,李斯深得秦王嬴政的信任和赏识,秦王也运用李斯来分散制衡吕不韦的势力。 面对当时秦国实力不断增强,国力日盛,秦王嬴政想要武力统一六国,决定先从临近且实力比较薄弱的韩国入手,然后震慑其它诸侯国,最后各个击破,战略方针制定后,各国有所恐慌,尤其是韩国。 3、上书《谏逐客书》,网罗天下英才 在吕不韦、李斯等的辅佐下,秦国日渐强大,周围的其他国家纷纷赶到自危,尤其是与秦国比较近的韩国一直就象一只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这该如何是好呢?于是韩国有人就提议,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派水工郑国去秦国关中修建水渠,后来才查到这里面居然有个大阴谋。原来韩国表面上是帮助秦国修渠,实际上韩国想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以便秦国在短期内无力进犯韩国。同时,郑国等还在秦国当卧底,做奸细,搜集一些秦国的情报。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这些事情被秦国人查到了并报告了秦王,大臣们纷纷建议秦王将来自于各国的客卿全部逐出秦国,防止他们在秦国搞破坏。 随着秦国国内本土势力不断向秦王施压劝说,秦王就发生了一系列驱逐外国的政令。此时李斯刚好三十七岁,官居客卿,但李斯是楚国人,也是列为被驱逐之列。史记记载:"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李斯早年投靠吕不韦名下,吕不韦是卫国人,卫国很小,实力很柔,根本翻不起大浪,対秦毫无威胁,加之吕不韦又是相国、"仲父",自然驱不到吕不韦的头上。但李斯就不一样了,这是深谙"老鼠哲学"之道的李斯自然不甘寂寞,要为天下来秦国的客卿辩护一番,更主要的是为自己辩护,他要留下来,要在秦国大干一番,坚决不能被驱逐出境,否则,他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将白费。 李斯是学过帝王之道的,他选择的对象是秦王嬴政,秦王年少,行动果敢,志向远大,是值得辅助的君王,离开了秦王政,那他就什么都不是。于是他经过认真思考,精心策划,写出了一篇优秀的政论作品《谏逐客书》,这篇文章必须一炮打响,一定要让秦王政收回成命,废除《逐客令》,写出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李斯的雄辩能力和伟大抱负,也体现了李斯有了不起的才华。 李斯《谏逐客书》全文共4段,第一段首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只11个字,一语破的,全文中心观点包含其中,紧接着从秦国起用外来人的历史、享用外来的色乐珠玉的现实以及逐客的利害关系三个方面举例展开论述,充分论证了"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毫无道理。彻底批驳了以"贵贱之分、公私之分、宾主之别"为由而实行逐客令是完全错误的,是一种狭隘的爱国思想,也是不利于秦王统一大业实现的。 下面仅看第一段论述,以事实说话,让秦王反思过去,深深感到国家发展建设离不开来自各国的人才,有了并重用人才,才有了今天强大的秦国。言下之意,秦王你要建立强大的秦帝国,你还会将人才驱逐出去,让别的国家强大,在与秦国为敌吗?只要稍为想一下,就能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人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由此看来,""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举例从正面说明秦过去,四位君主重用客卿,依靠客卿,这些来自各国的客卿并没有做对不起秦国的事情,要是没有这些客卿的努力和付出,秦国哪来今天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这其中,吕不韦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还不是一心一意辅助秦王,努力让秦国走向强大吗? 紧接着,李斯又列举色乐珠玉的来源,提出学习借鉴外族(国)优秀文化的事实,这些都是通过外国的客卿引进而来的,难道他们有错吗?李斯在此比方一转,发出质问:"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李斯顺便抛出了自己的治国强兵理念,一阵见血指出,秦王政你要是继续驱逐"客卿"的话,那就是轻视"人民士众",那就难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这是从反面来论述,有理有据,鞭辟入里,让秦王及群臣觉得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及十分错误的。 随后,李斯进一步说:"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这一段李斯从正反两面来论述,权衡利弊,列举大胆使用外来人才的好处,"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是从侧面说给秦王听的,提醒秦王要有大胸怀、大气魄、大胆识,彰显宽厚容人的德行。而抛弃百姓,驱逐客卿,无异于"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增强别国的实力,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应该把天下的人才都集中在秦国,国家越强大,就越能吸引人才的流入,这样一统天下就指日可待了。 最后一段总结,也是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得出结论:"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不仅是一篇驳斥秦王及其他大臣驱逐客卿的错误行为,而且是秦朝如何走向强大,巩固发展成果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其实也是一份秦朝走向强大,如何一统江山的治国方略。与诸葛亮《隆中对》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下一步李斯就要像秦王政建议如何统一六国,建立帝王事业。 秦王嬴政也是个聪明的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一听李斯的建议,幡然醒悟,觉得不能驱逐客卿,于是废除逐客之令,将李斯官复原职,不久官为廷尉 。用李斯的计谋 ,先后于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终于统一了天下,并于公元前221年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自称"始皇帝"。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 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是法家代表人物,本来发家的文章写的枯燥乏味,但是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却很有文采,全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多用排比、铺成和对比的手法,气势充沛,论证有力,语言精练,逻辑严密。这篇文章被刘勰认为是"上书之善说"。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则称赞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 其实,当年韩国派水工郑国来关中修渠,不仅没有因此削弱秦国的兵力,反而适得其反,促进秦国更加强大,取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3、韩非被妒,服毒自杀 当时,韩国也有一位大才叫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况的得意门生,都学帝王之术,他们学的都是儒家的学说,主张人性恶,可他们最后都走进了法家的大门,成为法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韩非子在韩国向韩王提出了很多治国强兵的策略,都不被韩王所重视和采纳。于是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把自己的治国方略和理念写进了文章中,秦王嬴政读了韩非子写的文章,感觉如获至宝,赞不绝口:"见解真是太深刻了,我如果能亲眼见到写文章的人,就算是死了也心甘情愿。" 一定要得到韩非子这个人,希望他来秦国效力。 可韩王有点不乐意,不愿意让韩非去秦国建功立业,这样会加速韩国灭亡。但霸道的秦王嬴政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是一定要据为己有的。为此,秦国为了得到韩非,并以武力相威胁,迫使韩王交出韩非。韩王无奈,在国内也没重用韩非,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以使者身份派韩非出使秦国。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这多少还是处于保护韩国的目的,也可能是韩王的缓兵之计,但对秦王来说,先打谁后灭谁早已心中有数,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因为韩非来自韩国,又是李斯的"同学",又学有"帝王之术",现在有劝说放韩国一马,这让秦王及秦国大臣们对韩非有所防备,毕竟心还偏向韩国,而没放在秦国。心想这要是把韩非放回韩国,今后灭韩可能就困难重重,虽然韩非肚子里有货,可是却患口吃,那说话是结结巴巴,想说的话表达不出来,真急死人。 即便如此,秦王还是喜欢韩非的才学,觉得是难得的人才,开始还是蛮器重韩非的,韩非在韩国不受重用,来到秦国受到秦王礼遇,觉得也很开心,也打算帮助秦王施展治国的抱负,可是不知怎的,兴许是他的"师兄"李斯的嫉妒,亦或秦国其他大臣对韩非的不信任,于是在秦王面前挑唆,秦王却慢慢冷落了韩非。反正秦王也在处处防备这个有治国天才的韩非。在当时诸侯混战的时代,人才是很吃香的,不管你德行如何,用人标准是"唯才是举"。只要能让国家成为老大,有办法战胜别的国家,这样的人才就会得到重用,如果不为所有,或有二心,宁可毁了这个人才。 韩非子也算是个"书呆子",一心钻研帝王之术,文章思维缜密,操作性强,写的是颇有见地,这让同门师兄李斯大为不安,吕不韦死后,李斯这时是秦国的丞相,是秦王的红人,秦王对其计策是言听计从,深得秦王信任,虽然之前李斯也引荐韩非给秦王,说:"写《孤愤》、《五蠹》等这些文章都是我的老同学韩非写的,他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不过一直没受到韩王重用。" 这等于间接告诉秦王,韩非子的才华,现在的境况及秦王可以得到这个人才为自己所用。 韩非来到秦国见到秦王,也见到了在学校称得上是最好的哥们,且互相欣赏的老同学李斯,心想有了老同学的关照,这今后的日子一定会红红火火,他的满腹经纶和才华终有施展的一天。 可他哪里知道他的这位老同学如今变了,变得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了。也就是说恰恰是自己最看重的师兄李斯把他给害了。韩非真是没有一点社会经验,更没有防人之心,就是一个愣头青。 因为,李斯十分嫉妒韩非的才能,感觉自己不如韩非,担心他被重用后,自己的位置会被他取代,于是就想在秦王面前诋毁他。秦王还没有任用韩非之前,李斯就对秦王说:"大王,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如今您要实现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伟大目标,韩非自然要先替他们韩国考虑,为他们国家献计策。您把他留在咱们国家,以后他回到韩国肯定会对咱们不利。您不如找个借口把他抓起来杀了,免得留下祸患。" 秦王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派人把韩非抓了起来。韩非百口难辩,也没有机会面见秦王替自己辩解,因为李斯是不会给他机会的。韩非做梦也没想到李斯用这等歹毒阴谋想置自己于死地。后李斯与大臣姚贾一道继续给秦王进谗加以陷害,并趁机让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他自杀。 韩非出使秦国只呆了一年时间,就被陷害打入大牢,就这样服毒而死,含恨狱中,死时只有47岁。只留下了一部十余万字的帝王书——《韩非子》。后来秦王悔悟过来,立即派人去赦免韩非,可这时韩非早已经死了。 真是人心险恶,居心叵测,知人知面不知心。突然想起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真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是韩非到死都没有醒悟,来秦国居然是来送命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李斯设计陷害韩非,最后李斯又被奸臣赵高设计陷害,真是恶有恶报,一报还一报。出门在外混,欠的迟早是要还的。 4、极力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李斯《谏逐客书》打着振兴秦国,高大一统,表面是为秦国,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前235年吕不韦被逼自杀,前233年韩非被李斯设计陷害自杀,这些最大的威胁都解除了,李斯也成为秦国的丞相,它终于可以一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了,现在没有任何的障碍,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精心为秦王谋划如何统一六国,尽快称王。 终于秦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将韩、赵、魏、楚、燕、齐一个个打得落花流水,纷纷俯首称臣。 这就证明了李斯的前期的谋划和战略完全正确,终于辅助秦王建立了大秦帝国。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要比西方国家早几百年历史。这也是商鞅、吕不韦、秦始皇、李斯、韩非等几代政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毕竟地域不同,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及文化各国多有不同,特别是各国的语言文字、度量衡、货币、修驰道车同等,这将进一步促进人民生活的融合及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首先,统一了度量衡。秦朝建立后,为了不影响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混乱不清的度量衡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同时,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这种统一无疑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几千年来,这种计量方法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沿用至今,对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深刻巨大的影响。 其次,统一了货币。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货币的统一对中国后来历朝历代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修驰道车同轨。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 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于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交通的统一及畅通无阻,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及对外交流取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是这些修路的工程实在费时费力,需要不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才能完成。 5、焚书坑儒的建议者和支持者 想不通,李斯一贯主张网罗天下人才,可他却因嫉妒心太强,陷害杀掉了李斯,又给秦始皇建议"焚书坑儒",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竟施行"倒行逆施"的手段。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又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这一招真的是太武断了,也是李斯法家思想的一次极端化。从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也是封建专制的典型体现。只可惜历史文化在这场浩劫中损失太大了,人们的思想又一次遭到了禁锢。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只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大权在握,君权神授,法律严苛,想杀就杀,毫无顾忌,杀戮实在太多,对秦始皇来说,所谓的法律就是结对的服从君主专制,不得有任何不满和反对,全天下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敢怒而不敢言,加之大兴土木,修建万里长城等,人们在这种君权的压抑下实在忍受太久了。 一场暴风雨随时就要来临! 6、沙丘之变,秦帝国彻底翻船,土崩瓦解 胡亥,即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不过3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杀死,卒年24岁。 胡亥的即位完全是赵高为了自己专权而一手策划的,在秦始皇的众公子中,胡亥就是就吃喝玩乐的"混混",屁本事都没有,是出了名的纨绔子弟,还冷酷残暴,没有什么帝王儿子的风度,论才干绝对不够即位的资格。他的长兄扶苏是最优秀的,秦始皇也将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虽然扶苏经常给秦始皇提一些意见,不赞成"暴政",加重人民负担,但秦始皇很反感,也不是很喜欢扶苏。但为了增长他的治国经验,派他到北面的边境上和蒙恬一块戍守。 最大的祸水就是赵高,此人精通"下三滥"手段,卑鄙无耻,阴险狠毒,残害忠良,野心勃勃。 赵高是秦始皇身边一太监,本是卑贱之人,但他也有一些才干,如精通刑法,不但身高力气大,字也写得很好,深得秦始皇的宠信,一直提拔他做了中车府令,负责皇帝的车马仪仗。为了巴结胡亥,赵高经常教胡亥书法和如何断案,加上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将胡亥牢牢地控制住,一切听他指挥,这是以后赵高鼓动胡亥篡位的基础。 胡亥的公子哥的形象加上赵高的教唆,使他在邪路上渐渐地越走越远。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胡亥也随行,当时他二十来岁,赵高还负责保管秦始皇玉玺。秦始皇病死后,受到赵高的蛊惑,和赵高、李斯一起改了秦始皇立长子扶苏继承帝位的遗诏,自己登上了本不属于他的帝位,结果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赵高的阴谋之所以得逞,李斯的作用不容忽视。赵高深知李斯的地位对他立胡亥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设法说服了李斯。 赵高对李斯说了他的打算,李斯却一口回绝。 赵高不慌不忙地说:"李丞相,您最好好好考虑一下,在朝中,您的功劳能和蒙恬相比吗?您的威望、您的计谋能和蒙恬相比吗?况且,扶苏对您的信任也没有对蒙恬的深,假如扶苏即位,那丞相的职位肯定就是蒙恬的了,哪还会有您的地方。丢掉丞相倒是小事,身首异处也不是没有可能。您还是好好想想吧,命运就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 也就是说,秦始皇死后,李斯受赵高蛊惑被拉下拉下了水,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被赵高设计诬陷谋反入狱,受尽酷刑,屈打成招,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 作恶总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一步错,步步错,成也萧,何败萧何。由李斯一手辅助而建立起来的秦帝国,也亲手败在他的手上。李斯主张的"依法治国"竟是如此的脆弱,在法律面前,对于赵高,对于朝纲独挡的皇帝来说,法律不过就像一张纸一样,一撕就破。 大秦帝国即将土崩瓦解。一场连环悲剧已经酿成。 7、结局与结论 沙丘政变后,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登上了帝位,紧接着,赵高杀死了扶苏,蒙恬和蒙毅兄弟,最后杀掉了李斯控制了政权,但是各地的反秦势力迅速崛起,刘邦和项羽的两路军队一路杀奔函谷关,秦二世组织了监狱的20万囚徒由章邯率领抗击起义军,结果大败项梁的部队,可惜,赵高贪功,逼着章邯出战,结果战败,最后,章邯害怕赵高加害就投降了项羽。 这件事被二世所知,准备质问赵高,赵高害怕就指使他的女婿阎乐入宫杀死了秦二世,最后立了子婴为秦王,子婴一上台就处死了赵高。 此时的刘邦已经杀到了咸阳,子婴投降,秦国灭亡了,后来项羽也到了函谷关,刘邦还军霸上,经过鸿门宴,项羽进入了咸阳,他杀死了秦王子婴以及秦王室的宗室成员,最后一把火烧了咸阳及阿旁宫! 回想李斯的一生,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他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 李斯在他人生的后期,虽然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而他仅仅只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以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了。但不管如何。李斯在中国历史上功大于过,他毕竟是秦统一六国的实践者,对辅助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国家功不可没,其在政治经济上的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图片来自网络 2019.2.22—24 书馆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