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斋读书录》是一本由九思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18-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平斋读书录》读后感(一):读书明理,贵在坚持 九思的《读书录》的确让我在不断地思考。作者"九思",名字起得真好!古语"九"表示次数极多。关于读书,作者的确在不断地思考,博学者,善思者,从这些读书语录中,作者结合生活,写下自己的读书语录,非常喜欢。 关于读书,从古自今,大家们在不断地写下自己的经典语句,作者读万卷书,从中撷取的那些读书经典,分门别类地出现在"问道","知行","津筏","趣味","风雅"几个栏目中。 现摘录几句和大家共享。 严羽《沧浪诗话》云: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际,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齐白石云:画着,寂寞之道。 王阳明《传习录》云: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 这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语言,读了就有茅塞顿开之感。单单这些句子,读此书就有不小的收获。作者能选取这么多让人醍醐灌顶的经典语句来进行思考,足以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跟这样的人对话,怎么能不胜读十年书? 如果单纯地选取这些名句,那么这样的书就只是罗列了。此书更有看点的是作者借助古人的语言,结合当今社会,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感悟,正能量的人生观再次总结出引人思考的语言,这些语言缘于古文,引申到今文。文字的再创造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更引人思考。 读这样的书,需要联系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说不定那些话,就让你感觉那么亲切,那么有道理。于是拿起笔来,也写下自己的经典名句。 比如齐白石说:画着,寂寞之道。作者读者修心之道,思者,守静之道。于是我拿起笔来写下:读者,禅悟之道,写者,再修之道。 陆绍珩《醉古堂剑扫》云:求见知于人世易,求真知于自己难。求粉饰于耳目易,求无愧于隐微难。作者的是:求读书于精熟易,求开悟于自心难。求事业于显绩难。恒持修身,就是前程。但求心悟,活得明白。我写的是:求从众于人世易,求淡然于生活难。 读书,能于文字中感悟,就是好书。 《三平斋读书录》读后感(二):论读书---评《三平斋读书录》 在这个崇尚知识的时代,读书已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曾记得我初中有篇课文中就分享过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语。时至今日我在念念不忘这篇课文时,更是时刻在家中营建"读书"的氛围。 新今入手的《三平斋读书录》更是让我意犹未尽地就"读书"而读书。读书可以让人自省,那么这部自省又省人的性灵之作自然有着且别样的精彩耐人回味无穷。 乍然拿到这本书,我想很多的读者都会油然而生地和我有着相同的认知:这本书实在是太朴实了。纯蓝色的封面上仅余右上角上烫金的书名。问道,知行,津筏,趣味,风雅这五个部分,共计238段关于读书的文字让本书充满了别样的阅读意境。客观而言,书中的每个篇幅文字内容其实并不是很长。但是也许是基于取自于古文难于让读者理解的缘由,读者们可以在每个版块以古今不同的展现形式来深入透彻地理解其中的解说。虽然读书仅仅只有两个字的展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实则有着太多的话题可以挖掘。读的是书,解的是文,明了的实则是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不去读书是可悲的,没有读书是可怕的。在"读书"之中,我们无疑可以让自身的内涵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捧着《三平斋读书录》细细翻看,我觉得自己原本被世事困扰的浮躁心绪也没有来由地得以变得宁静。读书本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此刻围绕着读书而分享的读本更是以其古色古香得书香气息时时萦绕我的脑海。读书本是精神熏陶。借由着书中《读书味道》,我情不自禁地呼吸到了清新的滋味。在这篇简短的文字里,我时时感同身受地领悟着其中得精髓。读古文版李瑞清的读书味道总结,解析于作者行云流水般转换下得现代释义,我觉得它生动地道出了读书得滋味。那就是『读书之味,意在言外;读书之道,柳暗花明。』虽然读书的味道是无形,不可捉摸的,但是作者如此形象深刻得概括无疑将我们本不知道无从修饰的读书感悟淋漓尽致地刻绘勾勒。读书思悟启迪爱读书之人得读书明理的方向;读书三有告知着读书人读书时得侧重点;人生如书则是行云流水般将人生也生动地比喻成了读书得过程-----在读书之中,我们领悟着人生之理,生活之味,更激发着强烈的读书欲望。 谈书论读间,身为读者的我们无疑可以从《三平斋读书录》中收获满满,领悟多多。 《三平斋读书录》读后感(三):不一样的读书感想集 书,人人会看,但不一定人人会读,会读书,不一定有感想。几次对比下来,读书真的是大有学问,想必这也是我们以前常感慨的,大家都是一样的老师,为什么我们学习会有好、差之分呢? 静下心来,认真读读《三平斋读书录》,或许会找到答案,或许会明白会读书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首先,九思告诉我们,会读书,首先要会分类,如果连自己读的书属于什么类型的都不知道,那读书也没意思了,像九思读的书或者其感想就分类清晰,有问道、知行、津筏、趣味、风雅等。之所以能分出来这样的类,是因为九思读书专而博的关系,或者说他的感想专而博。这也再次告诉我们,读书要注意读多种类型的书,更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因此而阐发出自己的想法。 其次,九思用自己的读书录告诉我们,读书感想应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学识去进行,就像在"读书十乐"中,九思先列了陈直认为的读书十乐,然后又说了自己的读书十乐,两者的十乐完全不同,体现出了两人不一样的生活品味和追求,如此才是读书,像九思也喜欢读书,但他并没有像陈直那样将读书列为十乐之一,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九思认为读书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算不得人生乐事。所以,这也启发我们,别人追求的不一定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也不一定是别人所追求的。这就是世界有那么多不同的原因。 再次,九思通过读书告诉我们,在读书时一定要善于思考,并且是有深度的有延展性的思考,如在"六攻"读后感中,九思提出古代六攻和今天完全不同,指出"人世之人,不可不慎。"接着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释,读来颇是受启发,启发在哪里?就在字里行间。九思善于在简洁的文字中引用古人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其实特别像学术研究。但显然他的感想不是学术研究,那么为什么我会赞同他的做法呢?只是因为我觉得如果前人已有的观点,我们不必再重复论述,只需要列出来,我们再谈一下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就好。 最后,读《三平斋读书录》还有一种偷懒的感觉,不用再去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应该读的书,只要跟着九思,就可以既读到很多书,又可以看到九思的思想,并能将两者进行对比,得出我们自己的读书之感。 综上,读书当如九思;做读书感想,当如《三平斋读书录》。 《三平斋读书录》读后感(四):读一部复古的读书之书 《三平斋读书录》蓝色硬皮封面,像极了从前我们读的古书,深蓝封面,线装,纸页泛黄,光是装帧一室古色古香,以至于拿起这本书,我几乎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本清人或者明人读书感悟集。 事实上,这本书是我们同时代人写的。作者九思,目前已经出版了《三平斋夜语》《人生大格局——三平斋夜语二集》《人生从容——三平斋夜语三集》《三平斋省思录》等多部清言小品集。要谈论书的内容,首先要对"清言"有所了解。清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的专称,又称"清言小品",盛行于晚明清初的一百多年。它是一种格言式、随笔式的文学。就这种文学形式来讲,这的确是清人和明人熟悉的题材,现如今我们写读书感悟,已经很少会看到这种类似于格言、短诗的文学形式了。不知道九思先生最初选择这种文学题材写书之感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但是,多篇文字的确朗朗上口,适于静坐常思。 在微博上,"九思三平斋"也受到了欢迎,并得到了潘石屹、任志强等人的热捧。可见在阅读感触越来越繁复的今天,简单的读书感悟就像"好句子"一样,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说到《三平斋读书录》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对读书有感而发,而感触多是格言短句子形式。可以看得出,九思先生读书涉猎之广与文字造诣之深。他崇尚读书要深入,选择书目要慎重,要把书读深、读透,读懂。读书以明道,读书以养德,读书以向道。在传统的读书人心目中,"道"是心之所向,也是读书的终极意义。所以,在读《三平斋读书录》时,经常会有种感觉,那就是觉得自己虽读书,好似格调不高,感触不够清新雅致,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就越发感触,清言虽是清新雅致,读起来唇齿留香,但是最初读书的悟道到底还是在"读",读成什么样不要紧,甚至可能能不能悟都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读,慎读,也是慎独。 抛却了对于读书追求精简标志的追求,读起九思先生的"读书录"会感到更愉悦。问道、知行、津筏、趣味、风雅在于书,始于读,但是更在于思考、感悟与输出。我愿意将九思老师的书,抛开读书这个行为去读,抛开读书去体会清言的魅力。想来读书也多少算得上是复古的行为,而这项古老的艺术,已经在人间这许久。不过是在清言里,更能感受读书这个行为之高雅之曲高和寡。 要读书,要读读书之书,九思先生的复古的清言,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平斋读书录》读后感(五):好书是好药,多读多思 小的时候,老一辈教育我们这些小孩,总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有种特别抬高读书人的意味,但是纵览古今海内外,"读书"是许多人要改变自己、提高思想的最便捷也是最通用的渠道。 读书要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有用的,读书要注意哪些要点,……这些都是读书人思考的问题和关注的点。 《三平斋读书录》是以读书为主题的清言小品集。虽然看过一些读书主题的书,但是这种清言小品集却是第一次读到,即使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格言名言,但是这样的一个大集合予我而言却是极新鲜的。而其关于读书的感悟的划分编排也是极新颖的,分"问道"、"知行"、"津筏"、"趣味"、"风雅"五个部分,箴言妙句读来顺口,细细品读意味悠长。这些清言结合名人名篇名句,再以散文诗式加以个人读书领悟。前为名句,后为个人感悟,二者结合,清雅别致,可作座右铭,可做枕旁伴眠诵读诗。 有自《史记》,有节远《礼记》,有历朝历代名人之言。从古至今,大家皆以崇尚读书。近现代教育家李瑞清云:"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读到此,我便觉惭愧,只因自己读书不够多,所以下笔常纠结。如果能像大家说的那样多读并精读书,自然会神思自涌。 九思在《三平斋读书录》这本清言小品集里,围绕的是读书的主题,但不单单讲读书,还有引发出的修身做人的哲理。读书是一块敲门石,开启了"读书"之门后,读得多读得精了,思想境界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古有话"书中自有黄金屋",虽然不是眼见到的"真黄金",但是它就是融入到我们的思想和血液里的"珍贵黄金"。读书之人,心胸随着眼界的开阔而开阔。左宗棠云:"做人,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强势不如和善。",九思由此写下的读书感悟是"读书,泛阅不如细嚼,广览不如专攻,博观不如约取,用弘不如取精。"不论是做人还是读书,读书人所思所领悟触类旁通,有可取有不可取,如何舍取?读书人心中有杆秤,而那秤砣正是读书汲取和累积所得到的精华。刘向在《说苑》中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的就是这个理,好书是好药,平人心之浮躁,滤人心之浊质。 简练格言,加个人领悟,形成精致又清新的小品文,再配以简单的小插图。边读边思,应了《论语》"君子有九思"的含义:"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恰是作者九思取这笔名之用意。 《三平斋读书录》读后感(六):清言若干,此乐何极 清言若干,此乐何极 -----读九思《三平斋读书录》 刚刚了解了序言的学术性写法,恰又遇上清言这种文学体裁。这本由九思所著的《本平斋读书录》裱装精美,简约大方,成为近来枕边之书。 清言,是清言小品的专称,晚明初清时代比较流行,表面意思是用清词雅言表过自己提纯的思想,大多以格言式、随笔式呈现。 如果说《论语》《老子》《庄子》是最初的语录体,那么,南朝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应该是最初的清言体,都是用清词雅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那句著名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就是才女谢道韫对着飘扬的鹅毛大雪即兴所做的雅言诗句,后世把有才之人称为"咏絮之才",从此千古流传。 这本《三平斋读书录》告诉我们清言一词来源于晋代陶渊明,这本《三平斋读书录》让我懂得了开山之作,同时把一直为人处世老三篇:明代洪应明《菜根谭》、吕坤《呻吟语》、清代王永彬《围炉夜话》归于清言之作。 这本《三平斋读书录》同时让读者可以感知清言主要特征:一是思精,二是文美,三是短制,四是文风恬静,无烟火气息,细细想起所看过的为人处世老三篇,还真是这样。掌握了清言感悟写作的特征,再来看这本《本平斋读书录》,自是有法可依。 这本《三平斋读书录》内容分以下五个部分:问道---知行—津笺—趣味—风雅,思想精,文字美,都是读他人之文,感自身之悟,读来如清风扑面。 比如读书向道篇中,以问道篇之《睡庵文集》为他山之石:凡为文者,必有文章之骨……得出自己的清言:凡读书者,应有向道之心,夜读晨耕,矢志持恒,怀远致近,意树心灯……读书向道,修心在诚。在我看来,用他山之玉的文字,写自己的人生清言感悟。 再比如知行篇之《以书观心》,先以《群书治要 韩子治要 观行》为他山之石:攻出自己清言之玉:读书人要以书观心,以德修身,文字简洁,告诫读者,思无书,则无以广识见,行无德,则无以知敬畏,以书观心则心悟,以德修身则身正。这样的思想,读来让我醍醐灌顶。 再比如风雅篇之《读书之美》,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摘抄魏碑十美,以此引发自己的清言语书十美:一精妙神逸,二气象峥嵘,三余韵悠长,四滋味耐嚼,五思入风云,六真乐攻心,七情景交融,八言约旨达,九平中求奇,十"三种境界"。这些清言真是直入人心,让我心动。 这本《三平斋读书录》,不仅只有对读书的清言品析---读书较量,书味厚重,书之味道,读书之趣,读书养气,读书宜人,读好书籍,读书时光,读者审势,必读之书,读书之路,阅读人生……真是读书之录。 这本《三平斋读书录》还有对生活情趣的考量,有茶如人生之思,有四君子四艺之雅,更有春夏秋冬的品,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全面,有人生七雅,有读书十乐…… 悠长岁月,自当书墨为友,书当读此书,其乐何极! 《三平斋读书录》读后感(七):古语今悟,且读,且思 《三平斋读书录》是九思以读书为主题的清言小品集。书的装帧典雅精致,颇有古风,令人眼前一亮。初读此书,读者或许会存有三个疑问:九思是何人,读的都是哪些书,所谓"清言"又是怎样一种文体呢?笔者觉得在读此书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这些问题。 关于九思的介绍,书中并未提及,但豆瓣读书页面上有所透露:"九思身处仕宦,在极其繁忙的公务之中,却每天坚持抽出一定时间来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养其浩然之气,并以自己所得滋润他人。"其名"九思",取自《论语》"君子有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也就是说,九思是一位身在仕途,乐于读书,乐于分享的先生。九思至今已出版《三平斋夜语》、《三平斋夜语二集·人生大格局》、《三平斋夜语三集·人生从容》、《三平斋省思录》等多部清言小品集。《三平斋读书录》便是从以上四集中选取有关读书的清言,再加上其近年新创作的关于读书的清言感悟新编而成。 《三平斋读书录》共分"问道"、"知行"、"津筏"、"趣味"、"风雅"五个主题,内容遍及读书及古典文学、文化、艺术等门类与相关生活情趣等诸多领域。比如《读书初心》一篇,是读洪应明《菜根谭》之感悟;《规矩》一篇有感于《史记·礼书》;《心性之行》结合王阳明《传习录》与《二程遗书》有关心性的论述,总结出"心性一体,心性合一。……通过体悟之行,才能真正步入道境。" 不仅如此,还有刘勰《文心雕龙》、邓石如自题联、施耐庵《水浒传》、《说文解字》等等。九思的阅读对象,可以说是涉猎极其广泛,遍及诗书典籍,文学、历史、艺术、文化等领域。虽然每次都是从中撷取只言片语进行解读,但从数量和频率上看,足见其阅读之海量,储备之深厚。 拥有这样阅读经历的人,必然能写出具有分量的读书笔记。那么,在众多体裁之中,九思又为何只偏爱"清言"呢?原来,所谓"清言",是"以清词雅言表达提纯了的思想"的小品,俗称箴言体散文集,是一种格言式、随笔式的文学,盛行于晚明清初。在《三平斋读书录》中,读者可以很好地感受到这种文体的精炼与灵动。 例如《读书之道》一篇中,九思读齐白石《为弟子题词》云:"画者,寂寞之道。"而后发出感悟:"读者,修心之道。思者,守静之道。"继而又联系到《黄帝内经》所云:"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进而抒写自身体悟:"神藏祛躁,践行之道。修身养性,开悟之道。"如此读书记录,将清言思精、文美、短制、文风恬静,无烟火气的特征体现的淋漓尽致。 书中关于读书的感悟林林总总,谈及最多的是读、道、悟、思、静、践,而精辟的字句总结出的,既是对古人诗文的感怀,更是作者自身的感悟。所记之处,可谓情真意切,流露自然,不落俗套。书中引用的格言、佳句不仅可以丰富读者们的视野,也可以作为很好的读书指引,供人参考。 读书本就是高雅之事,更难得的是能够在闹世之中汲取清明。《三平斋读书录》读古文,思今事,常常将"学思践悟"视为读书最重要的"道",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滋养国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启发着更多的人去发掘、去阅读、去思索。 《三平斋读书录》读后感(八):醉心书籍,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能够提升自己的书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可能是快的节奏,让人们没有时间停留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我相信,当你在回顾古代的那些人的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很会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的丰满自己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时候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人作家,而到了现当代,出现名人作家很少。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是九思。我们来看一看他对于读书所提出来的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实,我觉得,在今天,许多人对于读书的态度,在态度上面是有一些不端正,在行为上面是有一些偷懒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很多人不想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一些关于读书的问题,而是选择去看一看别人是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的,而照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思想的创新的。可是呢?九思,就不一样了。 "难能可贵的是九思身处仕宦,在极其繁忙的公务之中,却每天坚持抽出一定时间来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养其浩然之气,并以自己所得滋润他人。"汤一介是这样评价九思的。从这个评价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九思是真正的在潜心于读书,而不是流于形式之上。 九思的《三平斋读书录》是以读书为主题的清言小品集。在书里面,我们会看到许许多多关于九思读书的一些方法与态度。说到"清言",我觉得你可能会有一些疑惑。所谓"清言",是"以清词雅言表达提纯了的思想"的小品,俗称箴言体散文集,是一种格言式、随笔式的文学,盛行于晚明清初。 纵观整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发现,本书分为"问道""知行""津筏""趣味""风雅"五个主题,每一个主题的下面都分别有着非常充实的内容。整本书的内容遍及读书及古典文学、文化、艺术等门类与相关生活情趣等诸多领域。这样的话,让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会感觉很单调。这本书形式上以清言的形式,引先贤关于读书的名句于前,个人感悟于后,语言韵散结合,既有古人的感怀,也有自己的感悟。这样的巧妙设计安排,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会产生倦怠感。而且,整本书向我们呈现出来的是,情真意切,流露自然,不落俗套。作者既借用、援引古人的格言、佳句,又有自己情致的表达,十分贴切自然,读来令人心静神清。这样的方法使用让我们感觉,读这样有文采的文章会越读越有兴趣。 其实,读书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看法,只有当你潜心于读书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的气质变了。 《三平斋读书录》读后感(九):徐水涯:时代清言《三平斋读书录》 《三平斋读书录》,是九思先生所写的一本清言著作,是以精言粹语谈读书问题和读后感想的文化小品集。读此作品,感其锦心绣口,文句警人,让人心静深思、明理悟道。 一、骨子里是个读书人 九思曾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是我在政协时的老领导,但我从未看出他有什么"领导派头",只觉得他身上有一种脱俗的书卷气。所以我乐于同他交往。我们视彼此为朋友。每当我向人说起九思是我的朋友时,总有一种似民国文人夸耀"我的朋友胡适之"的自豪感,不是因为九思是个领导,而是因他骨子里是个读书人,是个把读书、著述与生命融为一体的读书人。 三平斋,是九思的书斋名。他解释说,"三平"取义乃平凡、平淡、平常心之意。这是个有禅意的书斋名,实际上也是九思的一种人生态度。在红尘扰攘的当世,与九思闲谈、饮茶,观他对弈,特别是品味他书里的风致,真觉得他是个心无挂碍、有些禅味的人。但这只是他的一个方面,我倒觉得他受儒家理想主义的影响更重。他总是仰慕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而默默地写着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清言小品。清言是作者情操的反光镜,读九思的清言作品,可以看到他的高尚情操。 二、"夺胎换骨"法 清言,亦称清话、清语等,是小品文的一种,是格言式、语录式的小品,是一种"以清词雅言表达提纯了的思想"的小品文。思精、文美、短制、恬静,是它的核心特点,诚可谓"於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因为这种文字往往甚短,所以又被人称作"小品中的小品"。对这种清言小品,许多人不熟悉,不像对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那样了解。但清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占有一定地位的。清言盛于明清两代,特别是明清之际。著名的作家作品,如明代屠隆的《娑罗馆清言》、陈继儒的《岩栖幽事》,清代申涵光的《荆园小语》、张潮的《幽梦影》等。九思的清言小品,实际是走在古代清言的延长线上,是对古人清言体的一种模仿、继承和创新。 宋人黄庭坚说,他的诗学核心是"夺胎换骨"法,九思说他的清言小品就是追模此法写成的。何谓"夺胎换骨"法?宋僧释惠洪《冷斋夜话》解释说:"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夺胎"与"换骨"二词,本为道家语,意谓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而成仙。黄庭坚此法,通俗些说,就是借用前人之意而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叫"换骨法";深研古文原意而进一步形容,叫"夺胎法"。那么,九思的清言小品是怎样夺胎换骨的呢?试看一例。 题为《人生八难》,云: 施耐庵《水浒传》云:"人无钢骨,安身不牢。"人无铁肩,道义难担;人无慧眼,万卷难识;人无慎口,规矩难守;人无勤手,宏图难画;人无健足,天下难走;人无逆耳,忠友难交;人无强身,困苦难克;人无定心,浮躁难消。 《水浒传》中的八个字,为胎为骨;之后的文字便是九思夺胎换骨的创造了。这实际是一种创造性的"接着说"。史上曾有人诟病黄庭坚的"夺胎换骨"法,说是"剽窃之黠者耳",这显然是一种偏激和简单化的误解。实际上,"夺胎换骨"法是一种合理的作文方式,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夺胎换骨",不过是在对古文之意继承的基础上言说新的意思罢了。看看九思写的《人生八难》,就可以看出其中明显的创造性。 三、书香四溢 从九思的清言小品可以看出,他是个读书相当多且善于消化利用书籍的人。在他征引和利用的文献中,既有先秦诸子、二十四史、三教典籍、政书报章,也有野史杂抄、小说诗词、书信日记、对联歌谣,且古今中外皆有,凡可利用者,他都拿来读之用之。如《周易》《论语》《孟子》《文子》《春秋公羊传》《史记》《贞观政要》《水浒传》《曾国藩家书》《郭嵩焘日记》,又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王阳明的《传习录》、马一浮的《读书法》、张恨水的小说,等等。如果把他征引的文献排个目录,那便是一纸有用的书账。 九思还是个爱藏书的人,虽算不上藏书家,但所藏之书也很可观了。不说他家里,单是办公室,已然是书山乱叠、书香四溢了。他藏书主要为了读。读,才有了他"下笔如有神"的创作,才有了他多部清言著作的出版。在这部《三平斋读书录》出版之前,他已经出版了四部清言书,包括《三平斋夜语》《三平斋夜语二集·人生大格局》《三平斋夜语三集·人生从容》和《三平斋省思录》。连同这本《三平斋读书录》,三平斋的清言小品已蔚然成为一个系列了。 四、关切世道人心的杂家 清言尚杂,清言的题材可以是很驳杂的,清言的作者也多是杂家。看看史上有名的清言著作,从天地玄黄、国家治乱、教门信仰、街谈巷议,到艺文书法、山林泉石、花鸟虫鱼、烹茶煮饭,是无所不谈的。九思就是个杂家,他的知识面很广博。他的清言作品继承了古代清言"杂"的特性,也是博杂而谈,谈思想,谈社会,谈人生,谈修身,谈处事,谈读书方法,谈传统文化,题材极为广泛。然九思所谈,多具有时代特征,且多富有哲理,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对世道人心的关切和对健康社会的呼唤。试举一例。 题为《凡事之论》,云: 张潮《幽梦影》云:"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凡事不宜避,若私利则不可不避;凡事不宜惧,若底线则不可不惧;凡事不宜急,若祛恶则不可不急。凡事有识才有断,凡事有智才有勇,凡事有行才有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清言,九思的清言,与晚明清言的闲适风格有很大不同。这可以从《凡事之论》明显地看出来。这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清言,谈了人在处事、利益、善恶等诸多问题上应取的态度。这也是一段面对社会弊端,提出救治方法的清言。九思曾在中纪委做重要工作,他把自己在反贪实践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也写进清言里了。鲁迅先生是主张小品文要"有不平,有讽刺"的,在九思清言小品的某些段落中,就可看到一些对不良东西的不平之气和攻伐之语。 五、读书种子 写清言,是思想者与才子相结合才能干的活儿,能写清言的作者,其思想和笔力,多是有一定影响力甚至是感召力的。我读《三平斋读书录》,就能感受到它的影响力。读之,让你心静,让你深思,让你明理,让你悟道,让你奋发,让你坚强,让你谦虚,让你的学识增长,让你的情操升华。 清言尚雅,讲究文辞美,诗一般的语言最好。有人形容清言的极致是"快若并州之剪,爽若哀家之梨,雅若钧天之奏,旷若空谷之音"。但这种极致一般人很难达到。九思的清言文辞,有的平实,有的绚丽,总体来说是美的。 比如《人生七雅》云: 李杜诗篇,大唐气象;苏辛佳作,有宋造极。人生之雅,在于诗书几架,琴音几缕,手谈几局,山水几程。 又如《伴月读书》云: 聚花为席,拾叶为薪,伴月读书,啜茗涤心。因月思桂,流韵吐香;因月思友,笑谈倾觞。印朗月于澄波,寄素心于浩茫。 这些文字,都是哲理与美文交融,既给人以思想启迪,又给人带来美的愉悦享受,真是"妙处难与君说"。 读这部《三平斋读书录》,读九思所有的清言作品,观其锦心绣口,文句警人,读后口有余香,总不免有"读书种子"之叹。我知道,史上被称为"读书种子"者,常是些大文化人,如方孝孺、陈寅恪等,但实际上,中国历史上读书种子无数,中华文化就是靠着他们才得以传承、发扬,放射出耀眼光芒的。清人王永彬《围炉夜话》云:"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力穑艰辛。"谓普通人家也可以出读书种子。我想,若说九思是官员群体中的一个读书种子,当是不为过的。 《三平斋读书录》读后感(十):庄亭:书香四溢的《三平斋读书录》 《三平斋读书录》,九思先生著。这是一本清言著作,是一本以精言粹语谈读书问题和读后感想的文化小品集。 骨子里是个读书人 九思是我的一位老领导,但我从未看出他有什么"领导派",只觉得他身上有一种脱俗的书卷气。所以,我乐于与他交往。我们视彼此为朋友。每当我向人说起九思是我的朋友时,总有一种仿佛民国文人夸耀"我的朋友胡适之"似的自豪感。不是因为九思是领导,而是因为他骨子里是个读书人,是个把读书、著述与生命融为一体的读书人。 三平斋,是九思的书斋名。"三平"的取义,他解释说,乃平凡、平淡、平常心之意。这是个有禅意的书斋名,实际上也是九思的一种人生态度。在红尘扰攘的当世,与九思闲谈、饮茶,观他对弈,特别是品味他书里的风致,真觉得他是个心无挂碍,有些禅味的人。但这只是他的一个方面。我倒觉得他受儒家理想主义的影响更重,他总是仰慕着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往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横渠语)的情怀,而默默地写着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清言小品。清言是作者情操的反光镜,读九思的清言作品,可以看到他的高尚情操。 小品中的小品 清言,亦称清话、清语,是小品文的一种,是格言式、语录式的小品,是一种"以清词雅言表达提纯了的思想"的小品文。思精、文美、短制、恬静,是它的核心特点,诚可谓"於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因为这种文字往往甚短,所以又被人称作"小品中的小品"。对这种清言小品,许多人不熟悉,不像对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那样了解。但清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占有一定地位的。清言盛于明清两代,特别是明清之际。著名的作家作品,如明代屠隆的《娑罗馆清言》、陈继儒的《岩栖幽事》、清代申涵光的《荆园小语》、张潮的《幽梦影》等。九思的清言小品,实际是走在古代清言的延长线上,是对古人清言体的一种模仿、继承和创新。 宋人黄庭坚说他的诗学核心是"夺胎换骨"法,九思说他的清言小品就是追模此法写成的。何谓"夺胎换骨"法?宋僧释惠洪《冷斋夜雨》解释说:"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夺胎"与"换骨"二词,本为道家语,意谓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而成仙。黄庭坚此法,通俗些说,就是借用前人之意而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叫做"换骨法";深研古文原意而进一步刻画形容,叫做"夺胎法"。那么,九思的清言小品是怎样夺胎换骨的呢?试看一例。 题为《人生八难》,云: 施耐庵《水浒传》云:"人无钢骨,安身不牢。"人无铁肩,道义难担;人无慧眼,万卷难识;人无慎口,规矩难守;人无勤手,宏图难画;人无健足,天下难走;人无逆耳,忠友难交;人无强身,困苦难克;人无定心,浮躁难消。 《水浒传》中的八个字,为胎为骨;之后的文字便是九思夺胎换骨的创造了。这实际是一种创造性的"接着说"。史上曾有人诟病黄庭坚的"夺胎换骨"法,说是"剽窃之黠者耳",这显然是一种偏激和简单化的误解。实际上,"夺胎换骨"法是一种合理的作文方式,如果不是笨伯所为,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夺胎换骨",不过是在对古文之意继承的基础上言说新的意思罢了。看看九思写的《人生八难》,就可以看出其中明显的创造性。 书香四溢 从九思的清言小品可以看出,他是个读书相当多,且善于消化利用书籍的人。在他征引和利用的文献中,既有先秦诸子、二十四史、三教典籍、政书报章,也有野史杂钞、小说诗词、书信日记、对联歌谣,且古今中外皆有之,举凡可利用者,他都拿来读之用之。如《周易》《论语》《孟子》《文子》《春秋公羊传》《史记》《贞观政要》《水浒传》《曾国藩家书》《郭嵩焘日记》,又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王阳明的《传习录》、马一浮的《读书法》、齐白石的《为弟子题词》、张恨水的小说,等等。如果把他征引的文献排个目录,那便是一纸有用的书账。 九思还是个爱藏书的人,虽算不上藏书家,但所藏之书也很可观了。不说他家里,单是办公室,已然是书山乱叠,书香四溢了。他藏书主要为了读。读,才有了他"下笔如有神"的创作,才有了他多部清言著作的出版。在这部《三平斋读书录》出版之前,他已经出版了四部清言书,包括《三平斋夜语》《三平斋夜语二集·人生大格局》《三平斋夜语三集·人生从容》和《三平斋省思录》。连同这本《读书录》,三平斋的清言小品已蔚然成为一个系列了。 关切世道人心的杂家 清言尚杂,清言的题材可以是很驳杂的,清言的作者也多是杂家。看看史上有名的清言著作,从天地玄黄、国家治乱、教门信仰、街谈巷议,到艺文书法、山林泉石、花鸟虫鱼、烹茶煮饭,是无所不谈的。九思就是个杂家,他的知识面很广博。他的清言作品继承了古代清言"杂"的特性,也是博杂而谈,谈思想,谈社会,谈人生,谈修身,谈处事,谈读书方法,谈传统文化,题材极为广泛。然九思所谈,多具有时代特征,且多富有哲理,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对世道人心的关切和对健康社会的呼唤。试举一例。 题为《凡事之论》,云: 张潮《幽梦影》云:"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凡事不宜避,若私利则不可不避;凡事不宜惧,若底线则不可不惧;凡事不宜急,若祛恶则不可不急。凡事有识才有断,凡事有智才有勇,凡事有行才有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清言,九思的清言,与晚明清言的闲适风格有很大不同。这可以从《凡事之论》明显地看出来。这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清言,谈了人在处事、利益、善恶等诸多问题上应取的态度。这也是一段面对社会弊端,提出救治方法的清言。九思曾在一个重要的机关做过反贪工作,他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也写进清言里了。鲁迅先生是主张小品文要"有不平,有讽刺"的,在九思清言小品的某些段落中,就可看到一些对不良习气的不平之气和攻伐之语。 读书种子 写清言,是思想者与才子相结合才能干的活儿,能写清言的作者,其思想和笔力,多是有一定影响力甚至是感召力的。我读《三平斋读书录》,就能感受到它的影响力。读之,让你心静,让你深思,让你明理,让你悟道,让你奋发,让你坚强,让你谦虚,让你的学识增长,让你的情操升华。 清言尚雅,讲究文辞美,诗一般的语言最好。有人形容清言的极致是:"快若并州之剪,爽若哀家之梨,雅若钧天之奏,旷若空谷之音。"但这种极致一般人很难达到。九思的清言文辞,有的平实,有的绚丽,总体来说是美的。比如《人生七雅》云: 李杜诗篇,大唐气象;苏辛佳作,有宋造极。人生之雅,在于诗书几架,琴音几缕,手谈几局,山水几程。 又如《伴月读书》云: 聚花为席,拾叶为薪,伴月读书,啜茗涤心。因月思桂,流韵吐香;因月思友,笑谈倾觞。印朗月于澄波,寄素心于浩茫。 这些文字,都是哲理与美文交融,既给人以思想启迪,又给人带来美的愉悦,真是"妙处难与君说"。 读这部《三平斋读书录》,读九思所有的清言作品,观其锦心绣口,文句警人,读后口有余香,总不免有"读书种子"之叹。我知道,史上被称为"读书种子"者,常是些大文化人,如方孝孺、陈寅恪等,但实际上,中国历史上读书种子无数,中华文化就是靠着他们才得以传承,发扬,放射出耀眼光芒的。清人王永彬《围炉夜话》云:"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力穑艰辛。"谓普通人家也可以出读书种子。我想,若说九思是一个读书种子,当是不为过的。 附记 著者笔名九思,取自孔子言:"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本文首发于《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