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今天的学生行为规范该有怎样的情怀


  对照教育部2004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浙江版"征求意见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分为二,分作初中版和高中版,更有针对性,体现了时代特征、浙江特色,讲究实用性,内容大于形式。(11月8日钱江晚报)
  回首三十多年来,《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作为中小学生行为的指针和导向,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确有着其他"说教"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因为《守则》等规定的独特教育效果,世界众多国家也有着风格与内容多样的类似规定。我国自1981年制定《小学生守则》以来,又制定修改了一系列《守则》和《规范》,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15年的修订版,更是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增添修订了很多新内容,但放之四海的"大规则"必然会有"笼统"的不足,这无疑需要各地方将《守则》细化,让这些规定在育人上发挥最大效用。基于此,今天的中小学生《规范》不妨在这几方面做足功夫:
  多一些时代性和生活味。社会发展了,新的规范就应该及时跟上时代步伐,让"规范"及时为学生导航。诸如时下浙江版增添的"上健康网站,控制上网时间,不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内容,有利于学生在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前不迷失方向,使他们更明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哪儿是不能触碰的"雷区";同样值得体现的是,"规范"毕竟不同于法律条文,应该让其有生活元素,让规定因为平等口吻的增多、提醒语气的添加及关心情感的融入,让学生少一些抵触和反感,多一些内省自律。
  多一些具体可操作性和人情味。对于年龄小的学生而言,具体温馨的要求往往比一些正确的大道理更有效,譬如先前的"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勇于发表见解"等,不妨换成"下课时,先准备好下一节课所需物品再出去"及"上课时只要是自己会的问题就应该举手回答"等,正是因为这些要求切合了他们的认知特点,所以才能更容易走进学生心里,促成他们知行合一。
  提到《守则》与《规范》,人们常常称道美国的学生守则,因为其中的条款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具体易做且富有人情味的规定,诸如第7条"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第12条"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等。我们在制定规范时,不妨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让有关条文尽量具有可操作性,达成易学易做的效果。这些,不就是我们制定"守则"、"规范"的终极目的吗?
  多一些传承性与文化味。不妨再举浙江省的例子,感恩父母、孝敬双亲虽是人的应尽之责,但同样需要弘扬才能让未成年人牢记在心,助推优良品德的传承。其新修订的《规范》增加了如"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在父母生日时,能主动表达感恩之情"等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入则孝"的特征。回望漫长的历史河流,《三字经》等古人教育孩童的"规范"对于民族优良品德的传承而言,应该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时光流转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规范》也不应遗忘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很多东西到今天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辉,应该主动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借《规范》的载体将我们民族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多一些学段差异性和独特味。学生的学段不同,年龄各异,那么他们的接受能力与身心特征等也就有所差别。因此,在制定《规范》时就有必要根据学段的不同,制定出适应其特点与成长发展的规定。从浙江版的《规范》看,对小学生、初中生及高中生的要求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譬如鼓励高中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等内容正是适应了高中生正处于思想认识、个性特点转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着较强的思辨和表达能力等年龄特点。可以说,因为有了差异和独特,"规范"才不会出现众口难调的现象,而是更易于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学子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新时期的学生《规范》作为未成年人重要的行动指南,不应只是"说教"式的禁止,更应多些引导方向的殷殷情怀,从而顺应现代学生发展特点,助推未来一代的成长。
网站目录投稿: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