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紧密的聯系。本文主要从土地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出发,对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理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为了一定的目标,对各种用途的土地进行结构布局调整或配置的长远计划和安排,是按照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特性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和利用进行合理分配和组织的一项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我国目前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植被退化等,且此类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忽视了质量与生态维护、忽略环境效益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进而导致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过快,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数量偏重,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势在必行。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加强的政治经济属性,而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政治等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土地利用规划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导致区域内部的行政规划范围将逐步扩大,许多乡镇将进行城镇化建设,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些措施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进行及时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合理地规划平衡城镇建设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达到可利用资源的最大化是十分必要的。(2)传统的老城区随着城市化的影响,致使以往旧的土地资源在分配利用时产生了极大的浪费现象。因此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有效利用和保护土地是十分必要的。(3)经济的发展将带来产业的升级,不适宜发展的产业被淘汰,这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经之路。区域内农业、工业等产业占比的变化不可避免,如何处理好工业、农业用地的比重,如何达到土地利用与土地保护的平衡,促使着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可见合理科学地进行土地利用总规划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各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二、土地规划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率低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很多乡村空无一人,闲置大量的土地和房舍,荒废很多优质耕地,从而导致土地使用布局不合理、征地范围过大等混乱情况出现在农村土地规划中,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出现"农村不像农村,乡镇不像乡镇"的现象,农业生产水平达不到预期目标。2011年以来,全国共对233.7万亩的农村闲置、散乱、粗放建设用地进行了整理,对150万亩城镇低效用地进行了改造开发,从而使城乡用地结构得到优化,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但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推进,预"十三五"期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这将进一步扩大土地闲置面积,需要各级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盘活荒废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与此同时,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农业呈现出落后的发展水平,虽然农村地区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农业生产呈现分散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用地的粗放性。在城镇化进程中,受滞后工业化和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工业用地呈现出偏高的比例,第二、第三产业缺乏协调的用地比例和合理的用地结构,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集中解决,从而降低了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率。 (二)管理水平有待改进 土地管理工作十分复杂, 其内容涵盖至农田水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多个方面, 要求土地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但是, 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 当前土地管理队伍的专业性还有待提升, 实践经验也有待丰富。 (三)规划周期过长 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周期为15年, 属于长期规划。然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长期规划周期的时间跨度越长, 越容易出现反映客观现实不够实时、不够准确等问题, 难以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步伐;还有, 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 由于范围太广、程序过于复杂繁琐, 规划期已过半了, 规划的编制还没有最终完成。除此之外,由于制定规划的部门不同, 在制订过程中, 部门均是以自身发展需要来制定规划的, 容易导致相关规划之间出现协调问题或者矛盾, 难以实现"多规合一"。尽管在规划的调整完善过程中, 尽可能地融入其他规划, 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是容易受到编制规范和基础数据等因素的影响, 相关规划在形式上貌似实现了衔接, 但在成果上却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 三、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策略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环评体制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其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方面条件均不尽相同,故为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合理性,并切实发挥影响评价的真正效用。各地均应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环境评价体制。当然,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积极贡献自身力量并针对实地展开调查,来为评价体制的建立搜集数据,如此方能在凸显环境评价体制作用的同时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规划编制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编制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要认真落实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在评价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协调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以便在规划实施时能够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来了解该区域地质结构体积生态系统的动态情况,并再次基础上分析规划对区域内的各种资源所带来的影响。针对规划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因素,规划部门必须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动态调整,结合当地的地质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三)调整土地规划实现产业结构 我国经济发展大流会继续调整转型,促进产业结果的优化升级。因此区域内可以通过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规划和统一土地的整治和置换工作整合土地资源后,依据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第一二三产业不同领域的配制划分,这样可以从减少依靠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精细化发展,从而真正优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应针对当前出现的层次不明确等问题建立完善严谨的生态保护机制,将各个层面的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避免出现层次不清晰或各层次分离的现象。与此同时,国家及政府应大力宣传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相关知识理论,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到每个民众心里,减少因民众环保意识较差而产生的耕地减少现象。 四、结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将生态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完成总体的土地规划。在进行总体规划时,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在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实现社会、自然、人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究[J].魅力中国,2017(15). [2]龙铁宏.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5):109-110. [3]杨小艳,郑剑,冯建美,等.基于生态因子耐受度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划定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33(5):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