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陈可辛用苹果手机拍摄的《三分钟》,相信很多人都被其中母子相遇的那份难得打动。和孩子在一起的愿望被时间所隔断,被工作的无奈所代替,留下的是孩子那满怀期望,满怀思念的眼神,这份情感足以让人动容。 然而在见面的短短一分多钟里,妈妈除了刚见面时给儿子小丁一个拥抱,什么也没说只听到一连串乘法口诀。她的爱、想念、激动、内疚、遗憾全部淹没在孩子清脆的口诀中。在见面的短短时间里,以数字来代替情感表达,妈妈有点不甘心。最后上车前,问小丁,还有什么要对妈妈说的吗?小丁没有回答,依然执着的背口诀,直到看到妈妈上车他背完"九九八十一",才如释重负般的和妈妈挥手再见。 他一直没有对妈妈说我爱你,我想你。尽管从他急切的穿越车站的人流去见妈妈可见一般,他把这份情感隐忍在内心深处。 妈妈吓唬未上一年级的他,如果到时还不会背乘法口诀,就不能上他们那的小学,更见不到妈妈。无法想象小丁听到妈妈这样说是多么的恐惧,为了消除这种恐惧,两个晚上熬夜背口诀,见面时急于向妈妈证明他能做到,让这次见面多少带着压力,在孩子懂事的背后是一颗胆战心惊和不安的心。 且不说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本来就少,在陪伴的时间里还充满了恐吓、控制、要求、焦虑,这会让孩子走向何方? 01
高质量的陪伴,是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 孩子如同一粒种子,其实只需阳光雨露便能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只是我们现在的许多父母,不是给的雨露太多,就是阳光太爆烈,孩子自然无法按照他本来的轨迹发展。 这几天清代袁枚的一首小诗《苔》被到处传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歌曲的传唱者是来自贵州乌蒙山区的支教老师梁俊,他们来到了全是苗族孩子的世界里,孩子们不懂汉语,不知道城市,更不知道"北京大学"。有的只是漫天遍地的青草地,蚊子,跳蚤和大山。 梁老师和夫人以及另一支教志愿者岑祯,用音乐和诗歌打开了走进孩子的那扇门。选择古诗,谱成曲,用吉他弹唱。 带着孩子们,春夏秋冬,晨午黄昏,山间田地,随时随刻的读诗,唱歌。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时光累积,许多孩子不但能背诵上百首诗歌,还能自己创作。他们歌颂孤独,歌颂蒲公英,表达理想和感受,全然是孩子们真真实实的心声。 梁老师们无疑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孩子们的父母,这些有心的工作其价值体现在和孩子们的玩耍中,学习中,生活中。 在这些孩子的脸上,我们没有看到自卑,没有看到焦虑,只看到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像满山的蒲公英开的花,一片纯净。 不知道未来孩子们的生命会有怎样的故事,但也许有了爱和陪伴,有了关注和美的浸润,相信他们会长成最自然的模样。 记得有一次在夏日暴雨中陪着儿子疯玩的经历,儿子和小朋友们在雨里整整呆了一个小时,欢声笑语持续许久。浑身衣服上下湿透,我没有制止他,更没有打断他,只是远远的观察着他和其他孩子进行着的奇妙游戏。 他们沉浸于独特的世界里,或专注或思考或交流或跑动或嬉戏,直到被另一孩子的妈妈所终止。她大呼,这么大的雨,怎么在这淋雨啊!!感冒怎么办?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把她的孩子带回并好好责骂一番,确实让儿子感觉有些扫兴。而我也深感遗憾,好不容易能够让天性喜欢水的小孩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一次,结果不欢而散。 好在,这一个小时,我和儿子共同经历,我感受到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欢喜和生命的活力,他的好奇和探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是一种什么也不做的陪伴,不干扰,不制止,不打岔,反而让孩子能够心无旁骛的专注于自己想做和喜欢的事。 对于父母来说,这尤其难。 我们害怕孩子会感冒,生病,受伤,害怕他不会保护自己,害怕他被人欺负,在焦虑和恐惧中剥夺了他探索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陪伴的真正意义。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到了分离的那一天,孩子是否真的有了面对世界的勇气和能力。 有一位家长说,我小时候受过太多的苦,现在一定不让孩子痛苦,学习太苦,可以不学,反正以后有钱给他。工作太累,也可以不干,以后也不指望那点收入。我的老师对他说,孩子未来所有的痛苦是否都是你能够帮他承但的?比如他失恋的痛苦,比如他失去亲人的痛苦?有些人生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是否父母都能替孩子完成?这位家长听完后,沉默许久。 既然我们无法代替孩子走未来的路,那就在能够陪伴他时,培养他面对痛苦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勇敢的能力以及探索的能力。林文采博士说生命有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安全感,缺一不可,这是人成长为人的任务,也是孩子面对世界最基本的心理营养。 成长的顺其自然,并非永远一帆风顺,过度的保护,蛮力的控制,情绪的交互影响,都不是对待孩子的恰当方式。有效的陪伴,定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为,什么时候不该为,也应该懂得,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他有自己独特的步伐,换牙晚,说话晚,走路晚,都没关系,你可以一步步的陪着他走,走过每一个成长敏感期,走过每一个阶段任务,直到他真正和你分离,这种陪伴会赋予他享用一生的财富。 02
高质量的陪伴,是让孩子内心感觉到安全。 安全感,是母婴关系中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MaryAinsworth通过"情境实验"的结果将孩子的依恋类型分成三种。 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能够独自在陌生环境里不哭不闹,不会表现分离焦虑。母亲回来的时候,也不会主动靠近母亲,反而会逃避母亲的亲密行为。母亲的安慰没有多大效果。母亲在不在不影响孩子的探索行为。这属于不安全依恋,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里,母亲对孩子陪伴的质量不佳。没有深度建立和孩子心理的链接,稳定的客体形象没有成功树立。 B型安全性依恋。这类类型的孩子在陌生情境里对母亲的离开会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不要妈妈离开。母亲离开后,探索活动明显减少。妈妈回来后,会主动的表达情感,求拥抱安慰,心里有了安全基地,会很快恢复探索外部世界的动力。这是一种安全性依恋,也是安全感最初建立的来源。具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母亲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是满足和愉悦的,他会向母亲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分享他探索的乐趣,情绪状态也更稳定。 C型焦虑-抗拒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很伤心,回到他身边时又会把母亲推开,拒绝母亲。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作"安全基地"。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这同样是属于不安全依恋。 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夫妻关系,家庭文化都可能影响依恋类型的形成。那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 03
如何更有质量的给予他安全感呢? 1.不用情绪去控制孩子。 经常观察到,孩子想去做一件喜欢的事情时,妈妈害怕麻烦或者可能会有危险时,就会很生气的对孩子说:你这样做,妈妈生气了哦。孩子会迷惑的停止去做。如果仍然不停止,那么妈妈就会真正愤怒,抱过来打屁股,孩子一阵哇哇大哭。 妈妈的情绪不稳定,必然会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有严重的影响,这时候,作为妈妈,你可以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用简单清晰的语言直接告诉孩子:妈妈不想让你去做那件事,因为特别危险,我们可以去其他的地方玩。直接称述事实会比情绪突然爆发更让孩子接受和理解。当然,如果没办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那么,你需要在爆发后冷静下来,对孩子说,妈妈刚才又乱发脾气,是我的问题,我需要改正,和你无关,妈妈爱你等等,安抚的话语会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2.不用威胁去吓唬孩子。 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 如果你不认真完成作业,你就见不到妈妈了。 如果你不叫叔叔阿姨,我们就不让你回家。 如果你还哭的话,警察叔叔就会把你抓走。 单看这些语言,每一句对孩子都是致命的。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主要抚养者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存所依托的人。如果他被妈妈抛弃或者再也见不到妈妈,他会活不下去,这种深深的恐惧让他对成人的要求绝对服从。一旦这些话被他听到,他会乖乖的听话,懂事,要知道每个懂事的乖孩子背后,都有一双绝望的眼睛。 3.不用欺骗去敷衍孩子。 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相互信任,有了信任做基础,很多问题都有解决的出口。信任最初来源于和父母建立关系的质量。作为在孩子成长初期陪伴最多的父母,必然要付出很多艰辛和精力。欺骗,会让父母在某种程度上省事,但无疑会影响孩子和人打交道的信任能力。 比如,答应孩子考完试,达到了所定目标,就带他去游乐园玩。结果觉得麻烦,太累,不了了之。 比如,答应孩子在他生日时送他好看的红色小汽车,结果因为你觉得黄色小汽车好看,给他换了颜色,反正都是小汽车。 比如,孩子喜欢石头,正要拿石头玩,你觉得危险,骗他说,不要拿石头玩,上面有虫,会咬人。吓得他赶紧丢掉,以后再也不玩石头。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已经懂得欺骗的含义,用在孩子身上,往往忽略了其伤害的程度。总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骗他几次没关系,不影响什么。其实,孩子的心思比成人更敏感脆弱,他什么都懂,只是不愿意揭穿那些谎言。带着谎言生活,为他成长的路上增添了更多不必要的问题,也就更难在和他人相处时找到信任的基点。 其实,放下欺骗和敷衍,真正的去理解孩子,建立规则,坦诚的沟通,将父母的权威搁置一旁,和孩子在一起,全然的投入、专注、愉悦。与其说是陪伴孩子,不如说我们在和那个最像自己的小孩过一次童年,而这个童年的颜色可以是温暖和光彩的。 社会本身就具有许多不安全因素,未知的、不确定的,潜在的危险随处存在。我们无法把控未知,但可以通过亲子关系这条人际纽带传递安全且持久的爱,让孩子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去应对外界社会的动荡。孩子的内心是安全的,他所面对的世界就更可能是安全的。 记得马东在接受许知远《十三邀》的采访,说他的生命底色是悲凉。这大概和他从小缺乏父母陪伴有一定关系,父亲陪伴事业的时间一定远远多于陪伴他,以至于父亲在他的记忆里相当陌生。一个人独自默默的长大。 每一对亲子关系都是独特的,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应对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也没有一种标准可以评价所有的父母。判断你和孩子是否具有安全稳定的关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你们在一起时你的样子和孩子的样子。你真正的看见自己的存在和孩子的存在,那就是最深切的情感链接。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陪伴自己的另一种方式。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让我们学习爱的过程。学习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真实的样子,学习让孩子将安全感慢慢装进心里,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的无条件,即使他们会调皮、会任性、会闯祸、会犯错,也不影响到我们爱他们的本质和初衷,仅仅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赋予孩子的这份源源不断的爱,让他内心有了强大的力量,多了面对世界的新勇气。 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有了这份陪伴,便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情感有了出口。 或许,小丁更愿意听到妈妈告诉他,是否能背乘法口诀并不重要,不影响到妈妈对他的爱,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他能够快乐健康的长大。 或许,孩子长大后,可以不必感受到悲凉的生命底色,代之以温暖和充盈富足。 就如梁老师的孩子们一样,即使生长在那大山之中,也会成为大山里那一抹最亮丽的色彩。 这一定是高质量陪伴的力量。 李增芬:心理咨询师一枚,80后,爱生活,喜体验,分享心情,传递温暖,世俗行人,终会相遇,遇见真实的自己。 作者简介: 李增芬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1934人 入驻年限 7.6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