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中,"宇宙"对应的英文为universe,在哲学上的概念是指一切物质及其存在的总体。 通常,"宇"是空间概念,指无限的空间;"宙"为时间概念,指无限的时间。而人们对世界总体的根本认识就是"宇宙观"或"世界观"。 实际上,在早期的汉语中,"宇"和"宙"均为建筑或与建筑物相关的专用名词。 《说文解字》: 宇,屋边也。从宀,亏声。《易》曰:"上栋下宇。" 吴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音,"亏"在吴方言中念如qu,"吃亏"讲做"吃qu",所以段玉裁注"王渠切"。 ▼ "宇"的字源演变 许慎所引"《易》曰:‘上栋下宇。’"出自《周易·系辞下》,是古籍中较早记录人类从穴居到造房子的记录,也被大学古建筑专业老师广为引用,原文: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 "宇"字原本指屋檐,后来演变成囊括上下、四方所有的空间。 ▼ 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聚落木骨泥墙建筑,是早期人类从穴居到造房子的原始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木结构,早期房子的屋顶大多为双坡顶,在房子的顶端,也就是双坡相接处为屋脊,支撑屋脊的梁架,现在称之为" 脊檩"、"脊梁",而在汉代以前,称之为"栋"。 ▼ 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大房子"复原图,可以看到房屋的构造。 (图片来源:杨洪勋《宫殿考古通论》) 最简单的木结构双坡顶房子也必须五架(当然,也可以三架,这是简易房屋),就是屋顶至少须有五根檩支撑,最上面的"檩"叫做"栋","栋"的南北二侧各二根檩,其中最下的、靠近屋檐的檩就叫做"宇",所以《周易》说"上栋下宇","宇"也指"屋檐下"。 ▼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木结构示例 《诗经·豳风·七月》是描述农民劳作和生活的诗歌,其中说: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斯螽"即蚱蜢,"莎鸡"是纺织娘,七月流火,那些昆虫活跃在田野里,到了八月,天气转渹(ying,吴方言,义同凉),它们开始躲到我的屋檐下,九月,又钻到我的房内,到了十月,就钻到了我的床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豳风》"八月在宇",陆德明曰:"屋四垂为宇。"引《韩诗》:"宇,屋霤也。"高诱注《淮南》曰:"宇,屋檐也。"引伸之,凡"边"谓之"宇",如《轮人》"为盖(建造屋顶),上欲尊,而宇欲卑。"《左传》云"在君之宇下",又云"失其守宇"皆是也。 宇者,言其边。故引伸之义又为"大"。《文子》及《三苍》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上下四方者,大之所际也。《庄子》云:"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实而无乎处者,谓四方上下实有际,而所际之处不可得到。 这段文字读通有点难度,但从事或爱好古建筑者应该慢慢领会。"宇"是架构屋顶的檩中最下面的檩,在屋檐边上,屋檐略挑出于建筑的外墙,也是建筑最边缘的位置,于是"宇"又引伸而指"边缘",事物的边缘又是事物截面最大的地方,于是"宇"又引申为"大"。 ▼ 紫禁城角楼剖面图(图片来源:李乾朗《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庄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边际的,而广阔的空间(即"四方上下",即古人讲的"六合")即使有边际,但这个边际是人们永远到不了的地方,于是"宇"就是无边无垠的空间。 《说文解字》:"宙,舟舆所極覆也。从宀,由声。"释文太简,不易理解,仍引段玉裁注: 覆者,反(返)也,与复同,往来也。"舟舆所極覆"者,谓舟、车自此至彼而复还,此如循环然,故其字从"由",如"轴"之从"由"也。 训诂家皆言"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由今溯古,复由古沿今,此真如舟、车自此至彼,复自彼至此,皆如循环…… 《淮南·冥览训》:"燕雀以为,凤凰不能与争于宇宙之间。"高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引《易》"上栋下宇"。然则"宙"之本义谓"栋",一演之为"舟舆所極复",再演之为往古来今。则从宀,为天地矣。 ▼ 甲骨文中的"宙"字 ▼ 《康熙字典》中"宙"字的解说 前面已经提到,"極"的本义就是"栋",就是房子最上面的"大梁"。古代,"極"与"极"是两个不同的字,"極"是指房子的"栋",引申义極度、極地,如北極等;"极"同"笈",指装书的箱子、盒子,汉字简化后就混为一谈。 《说文解字》"舟舆所極覆也",就是讲"宙"就是舟和车上的大梁,舟和车是交通工具,不停地从这里驶往那里,又从那里返回这里,不断地循环反复,于是再引申之就是古往今来,无限的时间。 ▼ 宙,本义为房屋的栋梁,演变为古往今来的时间。 不过,《淮南子·冥览训》之原文为:"凤凰之翔,至德也……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 原文大意讲:凤凰是大鸟、神鸟,可以在无垠的天空中飞翔,而燕子并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作巢于人们家的梁下和屋檐下,你凤凰有能耐,看你能像我们一样飞到寻常百姓家吗! 这里的"宇宙"仍然是指房屋中的梁和檐。 ▼ 中国古建筑的梁架 又《庄子·让王》:"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不少注释认为此地"宇宙"指天地,错矣,此"宇宙"仍为建筑中的梁与屋檐,引申而喻"家居"。 而《淮南子·原道训》中:"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此"宇宙"才有今日universe或space之气概。 字或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字义或词义发生延伸、转移是很普遍的现象,如"世"在金文中写作"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十"写作" ",有人认为这出自古人"结绳记事",就是在绳上打一个"结"表示"十","世" 就是打了三个"结",所以古人以"三十为一世",这大概相当于人的上一代与下一代间隔的时间,是时间的概念。 ▼ 古人结绳记事(图片来源: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