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颁布的2015版《中小学生守则》,拟制了《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学会低碳生活,注意节约水电""记住父母生日""上健康网站,控制上网时间"等内容被列入中小学生行为规范。(11月8日钱江晚报) 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生活是道德生成的源泉,是学校一切德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植根于人类道德赖以产生的生活土壤,学生的道德内化及其发展才有其内在的生活逻辑和丰厚的现实基础。建立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良好习惯培养为出发点的德育课程规范,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命本原,这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应有之义。 《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把"学会低碳生活,注意节约水电""记住父母生日""上健康网站,控制上网时间"等内容列入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活生生的教育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遵循德育规律,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中小学德育回归生活的具体体现,应当肯定和推广。 长期以来, 中小学德育假、大、空现象突出,德育目标忽视学生做人和生活的基础,从定位到实践出现了一系列的"倒置现象",导致德育针对性不强和实效性不大。大量事实表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是"无根的浮萍",只有植根于丰厚的生活土壤,才会孕育智慧的花朵,绽放生命的美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任校长的帕雷什中学,每逢新生入校之际,学校大门口总是悬挂着"爱你的妈妈"的标语。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写"爱祖国"和"爱人民"呢。他回答说: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爱祖国"和"爱人民"太抽象了。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的人,会爱祖国和人民吗?很难想象,一个失去基本道德素质的人会爱人民、爱祖国以至报效祖国,担当起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试图在道德品质的沙滩上去建构学生的道德大厦,注定是要失败的。 毕淑敏有一篇关于时令的文章,写的是到集市上买菜的经历与感悟。文中卖菜老人有这样一段话:"时令就是季节的命令。春吃苗,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什么季节吃什么菜,才会顺应天命,延年益寿。反季节违背时令的蔬菜对人体没有多大的好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把握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回归生活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注重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更突出时代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诉求,自然会让广大中小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