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四原意是鼻涕七原意是分割祖先


  说起仓颉,人们都知道是中国汉字的鼻祖,传说这人天生双瞳四眼,注定不凡,中国自古就流传着"仓颉造字鬼神惊"的神话。
  仓颉
  当然,严肃地说,仓颉不论是长相还是造字的功劳,应该都是后人对他的崇敬给他的安排的一种神化。现在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造字这么庞大的工程,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不管怎么说,仓颉就这样成了中国汉字的鼻祖,顺便也把我们老祖宗绳结记数的习惯改了改,中国人于是有了数字。但是中国的这几个数字,一开始它们的本义,并不都是表达数字的……
  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汉字数字写法,是从商代开始的,殷墟甲骨文的出土,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人们怎么写数字。
  "一"的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号"一"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整体。本义倒是很简单,就是表示"最小的正整数"。
  《玉篇·一部》中说:"一,王弼曰:一者,数之始也。"春秋战国以后,"一"字又可写作"弌"或"弌",是一种繁化写法,后世这两种繁化写法均被废弃。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与道家思想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似,所以"一"有时也表示"全,满"。
  既然一横代表一,那么两横自然就代表二、三横自然就代表三了。
  "二"是一个指事字,它除了表示正整数"二"以外,还用以表示天地两极。《说文解字注》里说:二,地之数也。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于一,有一而后有二,元气初分。
  和"一"一样,在春秋战国时期诞生过加"戈"而成的繁写,写作"弍",也出现了一种除了"二"和"戈"以外还有"月"字的异体字,现在看来,应该是大写"贰"最早的雏形。
  "三"的本义为特殊指事字,指衍生万物的天、地、人,后来才有了"二、四之间的正整数"、"多多地"、"一再地"等含义。
  三的三横是用作表达字义意象的——最上面的一横代表"天",最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到了四,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人可能说,那不就是"四"?一开始的时候可不是,"多一就加一横"的憨厚古人们,还真的写过这样的"四"。↓
  甲骨文的"四"
  这个"亖"字现在依然能够在输入法中键入(大家可以试试),表意就是数字四。同理,五也有过的五个横的写法。
  这样写"五",在甲骨文中极为罕见。
  那为什么今天用"四"表示这个数字了呢?这其实是文字演变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假借"——用读音相同的另一个字,来取代某个字的本义。假借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原来的字复杂难写,或者容易与别的字混淆。
  如果"亖"才是正牌的"数字四",那么假借而来表达数字的"四"字,它原本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有的学者认为,它其实是"泗"的本字,是鼻涕的意思,而且是个象形表意字。
  金文里的"四",像不像一个人在流鼻涕?
  但是当"四"被借去表示数字后,古人觉得比"亖"好使多了,半天也不把这个本义还给人家,最后没办法,又加了偏旁,让"泗"代替"四"表达鼻涕的含义,比如成语"涕泗横流"。
  "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一般写作一个"X",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
  也有的甲骨文在字形"X"的基础上加"二",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著名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的"五"就是这么写的。
  "六"的最初写法很像"四"大篆的写法,只是上面加了个头而已。现代学者认为,甲骨文六,像房屋形,是廬(简体庐)的本字,也是一个假借字。
  六字的演变,现在看来更像"介"
  《说文解字》:"六,《易》之数也,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
  《周易》中称阴爻为六,六个六为"坤"卦,是大不顺的卦象,古人对此有忌讳,所以人们才有了"六六大顺"的说法,来表达内心希望不顺赶紧转变为顺利的愿望。
  如果说上面一到六的写法还可以接受,"七"的写法就让今天的人看来有点匪夷所思了:
  甲骨文"七"
  有人看了就会说,这难道不是"十"?金文中,"十"中间的横画不及"七"长。后来为了和"十"区别,"七"的笔画出现了弯曲,到小篆中就和十完全不一样了。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中的隶书"七",和今天的写法差别已不大。
  "七"的演变
  "七"被认为是"切"这个含义的本字(注意"切"的偏旁)。造字本义是动词,指用刀分割物体,所以划出了一个十字代表切开。
  "八"也被现代学者认为是假借字,原意是"分"。
  甲骨文中的两种"八"
  《说文解字》说:八,别也。从字形上看,它像是分别相背之形。"八"这个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
  "八"的演变
  当"八"的"向背"本义被表达数字取代后,篆文再加上了"刀"另造一字,即"分"代替分开,用刀也代表分别的意思。
  九对于中国人意义非凡,它的本义其实是一个动词:指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有探索的意思在里边。从金文的结构里,很容易看出这个字的象形部分。
  像不像一只在黑暗中摸索的手?
  同样的,当"九"的"探究"的意思消失后,篆文再加"穴"(古人用以代表需要探索的未知空间)另造了"究"代替本义。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黄帝内经》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以,终于九焉。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
  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之身称"九五之尊",周代象征权力的青铜器有"九鼎",皇帝周围要设"三公九卿"。朝廷命官分大小设"九品中正",京师都城共有"九门"……
  "十"的本义是打满了结的纪事绳子,代表满数、全数。一开始就写作一竖。估计后来是考虑到如果读者观察方向有所改变的话,就会被误解为"一",所以逐渐为它增加了一个小短横以示区别。
  等到"丨"逐渐变成了"十"的时候,前边提到的"七"也已经从"十"完成了转变,没有产生冲突。
  《说文解字》说: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好了,现在你已经是一个会写一到十的成熟的人了,不妨来看看这道考题,说说这块石板上,古人刻的是啥数字?
网站目录投稿:初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