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储层流动单元的方法及步骤的论述,结合安塞油田候市区长6油藏的特点,选取渗透率、孔隙度作为划分的流动单元的指标,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各流动单元的判别公式,根据判别公式得出研究区长6油藏6个小层的储层流动单元特征。 关键词:安塞油田;储层流动单元;聚类分析 流动单元是指横向上连续的、影响流体流动的岩性特征和物性特征相近的储集岩体。流动单元是当今储层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它使储层描述更精细、更深入;同时,流动单元也是表征油藏开发特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预测剩余油分布、油藏数值模拟分层和划分网格具有重要意义。 一、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的选择 目前国内碎屑岩流动单元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露头沉积界面分析法,沉积岩相划分法,水动力单元划分研究法,R35孔喉半径法,岩石岩性、物性分析法。 通过对各种方法的理解和思考,综合考虑了候市区长6储层的实际情况,认为岩石岩性物理方法划分本区的流动单元更具有实际意义。其原因如下: (一)该方法使用各种参数来划分和识别流动单元,强调了储层内影响流体渗流地质参数的差异。 (二)该方法在参数的选取上容易获得,相应的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等在测井曲线以及岩心数据中易于取得,而且省去了其他方法因为计算上而造成误差的增大。 二、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步骤 形成流动单元的主要地质因素是储层建筑结构、储层物性、夹层分布及各级断层等。由于储层建筑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影响流体流动的储层物性特征也有层次性,因此可以通过分层次研究储层特征,开展流动单元的划分。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分析储层层序内部结构与分割单元,从沉积单元入手,建立储层建筑结构,在砂体连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流动单元的研究。 (一)地层对比与小层划分 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最首先的一步是要进行地层对比。研究中根据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的特点,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传统的分层方法,在对本区地质情况重新认识和580口测井曲线对比的基础上,确定出各井的井间地层关系,利用取心井的岩心描述资料对地层关系加以检验。地层对比的目的是了解储层分布,将流动单元的层次结构先划分清楚,并且为确定流动单元的分布做参考。 (二)沉积微相的研究以及连通体的确定 沉积微相的细分与合理的组合是储层平面精细描述的关键环节,是平面划分流动单元的基础通过详细观察描述岩心,以及对储层岩性特征、古水系及物源方向、粒度分布特征,根据测井曲线的形态、幅度等组合特征,结合录井时所能获取到的全部相标志,对井身剖面进行沉积微相的划分。在长6油藏中,可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道间洼地、河道侧翼、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等七种沉积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为形成储集层的主要微相。地层对比和沉积微相的研究为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提供平面与纵向的框架。 (三)特征参数的选取 对取心井流动单元的划分首先要选择好定量的特征参数,选择在本油田或本开发区通用、有效、简便易得、而且能够反映储层渗流特征的关键地质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定量描述的依据。根考虑到参数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减少参数间相互影响,并结合本区地质实际经验,选取渗透率、孔隙度作为划分的流动单元的指标。 (四)通过聚类和判别对流动单元进行划分 以取心井岩心物性分析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划分的流动单元类别为基础,利用判别分析对非取心井的流动单元进行判别,最终绘制流动单元剖面图及平面分布图,建立流动单元地质模型。 (五)流动单元划分的合理性验证 流动单元是流动特征相似的储集单元,即同类流动单元的流动特征相似,不同类流动单元的流动特征应有所差异。为了检验流动单元划分的合理性,可以采取了微观模型渗流试验对所划分的流动单元进行验证。 三、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结果 本文选取了研究区19口取心井的实际孔-渗资料的大量数据点作为已知样本,采用以上的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安塞油田候市区储层流动单元可分为四类A、B、C、D。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逐步判别,得到各流动单元的判别公式: A(φ,k)=11.534 k +44.520φ-34.110 B(φ,k)=-0.797k +39.783φ-26.583 C(φ,k)=-16.462 k +29.466φ-23.287 D(φ,k)=-33.962 k +18.623φ-36.47 对随机选取的100个数据点进行公式验证, A类的正判率为99.6%, B类的正判率为83%, C类流动单元的正判率为96.3%,D类流动单元的正判率为100%。对B类正判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该类样本较为分散。平均正判率为94.7%,说明以上公式是可行的。 研究区长6的6个层均有A、B、C三类流动单元分布,只有长611-3分布仅有一处出现D类流动单元。虽然各小层均有A、B、C三类流动单元分布,但特征不甚相同。 纵观流动单元的分布位置,A类多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的主体带,C类、D类多分布在河道边缘带,B类常居其间。但也存在非A类流动单元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的主体带的情况,表明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同时也受成岩作用的影响。这也更加反证了安塞油田候市区在相控下建立地质模型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朱玉双编著.油层伤害对岩性油藏流动单元的影响.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1. [2]赵翰卿.储层非均质体系、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研究思路探讨,大庆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12,21(6):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