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金融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体系步入正轨,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得以建立,实现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金融业在支持经济增长,服务个人和企业的金融需求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商业银行作为历史最久远、业务范围最广泛的金融企业,其重要地位更加突出。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信用风险问题,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问题 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些新兴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形成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商业银行作为业务范围最广泛的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业务,其经营目标是运用社会公众资金以获得利润,是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服务企业。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把吸纳来的社会闲散资金输送给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发挥着货币资源配置的作用,而信贷投放作为商业银行主营的传统资产业务,一直以来都是资本配置的主要形式。从金融市场外部环境来看,虽然银行承兑汇票和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兴起,上市融资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日趋完善,导致银行信贷规模占社会筹资总量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信贷依然是高度依赖的稀缺性资源。另外,中小微企业信贷、个人消费信贷需求增长以及证券质押贷款、投资交易中的过桥信贷等新兴信贷需求出现,给银行延伸传统业务优势带来了新机遇。银行信贷资源在我国社会筹资总量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如何配置信贷资源将关乎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金融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市场规律和政府主导并行的外部环境下,银行固有信贷制度的选择和优化依然没有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在国内产业结构"阵痛"调整的经济背景下,银行信贷资源配置面临传统信贷业务转型升级而引发的制度供给不足。这种制度缺陷和供给不足给银行经营发展带来了长期影响和负面结果:
  第一,银行周期性信贷风险问题。2008年底中央政府逆势扩张,积极推出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4万亿元财政投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同时开始激增,由于"政府隐形担保"的效应,大量银行贷款源源不断地流向政府融资平台,给宏观经济注入了强心剂。受此宏观政策影响,2008—2010年间,国内GDP也随之呈现先降后升的走势。但是透过复苏的表象,银行信贷资产的隐性风险在持续集聚。地方投融资平台多是各级政府成立的以融资为经营目的的公司,包括不同类的城市建设投资、城建开发公司等企(事)业法人机构,主要以经营收入、公共设施收费和财政资金等作为还款来源。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风险。
  第二,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问题。从客户基础和结构方面看,目前经济的主要行业基本由国企利益集团牢牢垄断,市场中的优质客户多集于此,银行自然对该群体偏好较强。相反,由于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成本较高、收益规模较小、所以,目前银行对于小微信贷业务的开展大多意愿不强。但从长远发展看,信贷集中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很多不利影响。首先,信贷集中导致风险集中,由于每笔信贷业务规模都很大,一旦出现风险,商业银行很难转移和分散风险。其次,信贷集中反映出银行客户结构单一,商业银行过度追逐短期利益会与客户结构失调形成恶性循环,威胁银行持续发展能力。再次,信贷集中导致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信贷资源不均衡分配,商业银行整体发展布局"两极分化",不利于银行业整体持续发展。
  第三,银行信贷经营管理问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正在从粗放式经营管理向集约化转变,随着外部和内部新环境的需要,粗放式的授信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业务发展,潜在的信贷风险隐患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银监会相关统计,2011年以来,银行业案件呈现持续反弹态势,特别是民间借贷市场资金链断裂更易诱发金融案件。部分银行基层员工与民间借贷者、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甚者,借银行信用开展账外经营。在老板"跑路"之后,可能会出现银行员工"跑路"的现象,导致案件爆发。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信贷管理制度供给不足,威胁银行业务健康发展。
  三、相应对策
  (一)完善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制度
  在管理结构纵向扁平和横向制衡的原则下,商业银行经营决策体系中已经形成了以信贷经营部门(含经办行)为发起主体,风险管理部门和贷款审批部门横向平行约束的三权分立的格局,基本建立起"调查岗、审查岗、检查岗"三岗分离的信贷决策流程。但是,由于银行内设各部门间衔接和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到位,现行信贷决策机制还不能有效保障新增贷款决策效率,进一步完善信贷决策制度仍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一要完善信贷政策,信贷政策是信贷决策的第一环节。二要完善信贷委员会决策制度,贷款委员会是商业银行集体信贷决策机构。三要完善信贷决策评价体系,在信贷决策机制中,明确参与共同决策者之间的权责关系。
  (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
  信贷审批是整个信贷流程中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是信贷管理体制的核心。银行应高度重视信贷审批制度的建设,努力探索适应客户需求和自身发展的信贷审批制度安排。(1)健全信贷授权授信制度。目前,银行法人授权制度主要以基本授权、转授权和特别授权为主要内容,按照层级的法人权限完成相应的信贷审批工作。(2)建立公开、透明、民主的信贷审批会议制度。建立保障审批人独立性的保护制度,一方面,要设定审批人尽职免责的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3)建立贷款审批权责对等的约束制度,要求审批人严格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以及信贷制度,严格按照程序办理贷款。(4)完善审批人员培养与选拔制度。注重从一线经营部门选拔信贷审批人才,信贷审批工作要求信贷审批人了解市场信息、具备客户分析能力、熟悉内外部各项政策制度等综合能力。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约束制度
  为了保障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活动可以良性、有序以及高效率的开展,法律作为一项强制约束制度,对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部分,有时更是一种前提条件。只有在健全与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下,商业银行在信贷交易过程中的各种成本(例如信息甄别成本、信贷契约执行成本、事后监督成本以及违约成本等)才会大幅压低,信贷活动才能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健全银行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信贷配套的法律。
  (四)塑造商业银行信贷文化
  随着现代银行的产生和发展,银行信贷文化理念不断积累,成为造就和制约每一个与银行信贷相关人或组织的主要非正式制度之一。这种非正式的信贷制度渗透到了每一项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信贷市场中发挥着核心影响力。因此,建立先进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文化理念,推动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阶段来看,始终坚持信贷业务稳健经营是建设信贷风险文化的基调。由于信贷市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经营信贷业务实际就是在经营风险,因此,全行员工要做到,风险意识不仅体现在信贷工作之中,还要根植于日常经营理念中。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仍处在不成熟阶段,需要社会各方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首先,借助国家权力来加大对信用环境相关法律的供给。国家可以通过健全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框架,提升对失信企业或个人的执法力度,检察院、法院以及金融监管部门要形成合力对信用违约严打严罚,提升借款主体的违约成本。此外,地方政府应该尊重市场法则,摒弃地方保护主义,为信用体系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其次,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依托,建立各家商业银行联合共享的企业法人信息查询系统,及时有效掌握借款企业的全部贷款情况,避免各家商业银行对信用违约人信息不对称。在全国金融行业范围内,建立针对信用违约主体实施的行业处罚准则,保证相关的惩罚措施及时到位,不给失信企业任何可乘之机。再次,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学校、社会组织、信用中介等多方开展全国范围内信用意识的普及教育,积极发挥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康的信贷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社会信用观念得到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前提下,健康的信贷文化才可能建立起来,最终形成社会信用文化与信贷文化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2]徐加根.金融制度改革中的利益集团作用机制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3]张萍.利益集团博弈与金融制度壁垒研究:基于中国银行业开放的考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4]吕深远.对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探讨[J].商业会计,2008,(23).
  [5]马时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6]熊泽森.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7]范肇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网站目录投稿:冷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