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奔走虎头山


  奔走在山西的高速路上,你不得不叹服国人的智慧,更是为国人的胆识折服,一条条隧道,一座座高架桥与高速路相连,高速路犹如巨龙穿行在山中,再高的山,再深的壑,都无法阻止山西人走出大山的步伐。
  虎头山并不大,坐落在黄土高原,却曾站在一个时代的制高点,让国人仰止。它算不上名山大川,也没有清秀险峻的特质,只因山下有个小山村,让世人知道了它。
  六七十年代,这里简直就是国人顶礼膜拜之所,迎来五湖四海狂热的信徒,然后,他们又奔向四面八方,将带走的种子播撒。
  这个五百来人的小山村就是大寨!坐落在虎头山下的山窝里。
  相信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年轻人大多不知大寨为何物,更不知它何以出名。
  我们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人艰难地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能够吃饱饭,那是多么难以企及的事。作为靠天吃饭的大寨人,更是望眼欲穿,眼望贫瘠的虎头山,黄土高原的黄土层,被雨水冲刷得支离破碎,这就是他们的祖辈生活的地方,数百张饥饿的口,需要你来滋养。
  大寨人却从未向命运低头,更未报怨老天的不公,而是坚定地向命运宣战,没有土地,那就治理狼窝掌,向虎头山索取!于是,时任村支书的陈永贵,带领村民垒堤坝,造梯田。劳力匮乏,十六岁的郭凤莲便带领二十二名铁姑娘队,一块加入战天斗地的队伍。没有机械,扁担、箩筐、锄头、铁镐一起上,劈山填沟,在七条山沟垒起了总长7.5公里一百八十多条的大坝,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建成了高产稳产的"海绵田"。层层梯田,犹如条条玉带,盘绕在虎头山上,大寨人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土地可种,没有粮食可吃。
  大寨人的新愚公精神,轰动了北京,感动了全国,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于是,全国掀起了学大寨的热潮,千千万万的"大寨"遍布了大江南北。然后,粮食亩产过黄河、过长江、过吨粮……今年,粮食更是实现了十三年连续增产,国人再也不用为吃不饱发愁。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国家的发展走上了正轨,建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沿边开放、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中国俨然已变成世界工厂、制造中心,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经济总量也迅速跃居全球第二位。
  1978年,小岗村的冒险行为,被中央肯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成为广大农村的新选择,大寨的发展道路便成为了过去时。随着经济的腾飞,大家意识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发展的方向,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也摒弃了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谋求一时发展的模式,老大寨就更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似乎也只能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不合时宜。
  九十年代初,已离开十一年的郭凤莲再次回到大寨,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努力实现发展模式的蜕变。在过去单纯农业经济的大寨村办起了大寨集团,先后建起了制衣公司、水泥公司、煤炭运输公司、酒业公司、饮品公司、贸易公司,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衬衫、大寨铝塑管、大寨醋、大寨黄金饼、大寨金鹿酒也走出娘子关,行销全国,大寨已成为30多种商品的品牌,并建成了20多个旅游景点。大寨集团资产总额达到4.7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200余人,上缴税金近3000万元。500余人的小山村也搬出了窑洞,住进了二层楼房,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村。
  大寨也早已不再是过去的大寨,大山困不住大寨人,高速公路在不远处穿过,更方便了大寨走出去的脚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寨精神,不仅是过去大寨人的名片,更是当下大寨人的真实写照。
  踯躅于虎头山下,徜徉在新时代的大寨村,一帧帧图片,一件件实物,感受着大寨人的勤劳智慧,扶拾大寨人的自强不息,犹如置身于过去的悠悠岁月。叹息之余,无异于一次心灵的洗礼。不得不让人思绪澎湃,感慨万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当你真正拥有了永不服输的品质,你便会变得无比强大,不可战胜!
  虎头山,你见证了大寨人的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也正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优秀品质,在大寨人身上的高度浓缩,在虎头山上山下的集中展现?
  2015年7月18日凌晨
网站目录投稿:恨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