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保持界限感走的太近会是一场灾难


  前阵子,有个小刺猬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
  作为一只浑身是刺的动物,小刺猬似乎去到哪里都会惹出麻烦:
  第一天上学,他的刺撞掉了狐狸和小猪的书本;坐校车时,他的刺扎痛了小松鼠;踢足球时,他的刺刺穿了足球……
  没有朋友的小刺猬,孤独地迎来了圣诞节。
  突然,门铃响了,小动物们涌了进来,送给他一盒泡沫球。
  他们一起把泡沫球安放在刺猬的每一根刺上,然后送给小刺猬一个大大的拥抱。
  视频虽短,却很走心。
  有网友称:把我给暖哭了。
  但是我们需要冷静点儿,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刺猬,伤人的刺,是无形的。
  都是成年人了,想要获得温暖又不至于伤害对方,还是得靠自己。
  西方有一则寓言也是关于刺猬的:
  在冬天,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如果距离太近,会将双方扎得鲜血淋漓;如果距离太远,又无法互相取暖。所以他们必须调整双方的位置,令彼此温暖又能保护对方安全。
  叔本华将这一寓言迁移到人际交往中,提出了心理学中著名的"刺猬效应"。
  与人交往时,不能太远,这会产生疏离;也不能太近,这会失去界线。
  好的关系,都自带适当的距离。
  01
  夫妻间的距离感,增加彼此的亲密感   有人说,这世界太冷漠,所以要有人来爱我。   于是,当他们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时,就你侬我侬,不愿分离。   殊不知,没有距离感的爱情,就像两只挨得太近的刺猬,会将彼此扎得遍体鳞伤。   之前看过一个恋爱类节目,其中有一对恋人,就是因为"没有距离"而对峙台上。   女生说,男友无论什么事,都想插上一脚:   和朋友聚会,男友先问清楚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并严格限制回家时间;出门逛街,男友会检查她的衣服会不会太短,检查合格了才能出去。   这个女孩子被男友的控制欲,折腾得疲惫不堪:   "我好像完全受你掌控,已经没有自由了。"   男友在台上不断辩解:   "我是为了你好,是关心你,是爱你。"   但评委老师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本质:   "真正的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要给对方留空间,而不是自己支配一切。"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并非没有道理。   离得太近,会让人感到窒息;走的远一点,才能看到沿途的风景。   那些把关系经营得十分美好的夫妻,都懂得给亲密加一点距离。   最近上映的记录电影《四个春天》,讲述了导演父母的日常生活,普通平实,却让人感动。   他们会一起沿着河岸慢慢行走;在天台侍弄丰茂的花草;在房间里,父亲拉二胡,母亲跳扇子舞。   你看着我,我陪着你,简单而美好。   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是各忙各的,母亲喜欢摆弄家务,而父亲则喜欢研究音乐。   影片中有一幕令我十分动容。   夜深了,父亲和母亲在两个相隔的房间里,母亲裁着衣服,父亲练着歌。   相互无言,却岁月静好。   李敖曾写过一首广为流传的爱情小诗:   "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似海深,我的爱情浅。"   粗读有趣,细品有味。   夫妻间的距离太近,就没了趣味;可距离太远,又少了了解。   爱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感,给彼此都留有空间,才能在最舒服的状态下,撞见彼此最好的模样。   02
  亲人间的距离感,明确彼此的界限感   18年走了,19年来了,春节的节奏逼近了。   网传过年有"九大怕":   怕年终奖少、怕春运、怕催婚、怕亲戚邻居问工资、怕送礼、怕外甥侄子、怕堵车、怕同学聚会、怕提到自己的年龄。   这一桩桩,一件件,直戳青年们的泪点。   近日,杭州董小姐的一条微信上了热搜。   春节将近,大家都在忙着订回家车票,可董小姐却给领导发了私信:春节期间,请您多给我安排值班。   领导一问才知道,原来董小姐是"怕逼婚"。   身为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三高女性,别看在外面混的风生水起,一回到家七大姑八大姨就会将她团团围住,语重心长地"劝慰一番"。   "你年纪也不小了,也该结婚了。""女孩子那么拼干嘛?还不是要嫁人的。""听说老王的儿子不错,我可以安排你们相亲。"   亲戚们"亲切友好"地"献计献策",让董小姐着实尴尬。   说说他们吧,都是亲戚,不能破坏气氛;不说他们吧,自己内心,着实憋屈。   热搜评论中有一条深得我心:"难道不可以尊重别人的选择吗?"   亲人之间,因为有了血缘联系,总是很难把握彼此间的距离。   同样是杭州,不久前,一个小姐姐的"教科书级反逼婚战书"火了。   回家前夕,杭州的一个姑娘遭到亲戚的魔鬼式逼婚,母亲也被风言风语气的病了。   姑娘一段话,给众多战斗在一线的反逼婚青年们大出了一口气。   在微信中,小姐姐霸气地说:   "做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有些事情如果过于关心,超出了我个人的底线,伤到我妈这种善良美丽可爱的女人,即便是亲戚,那我也是不会客气的。"   你又不帮我生人,凭什么来管我的人生?   《认知突围》中说:   "关心和打扰是一对好兄弟,只是后者看上去更加不礼貌而已。但更多时候,没有太大差别。"   适当的关心,给人温暖;过度的关心,就是打扰;超额的关心,令人厌烦。   亲人间的过度关心,并不是亲上加亲,更多的时候,反而会兄弟阋于墙。   亲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感,给彼此的关心都设置一个界限,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03
  朋友间的距离感,建造彼此的舒适感   网上有句话流传甚广:"点赞,是我最大的主动。"   道出了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67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关于"朋友相处分寸感"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89%的受访者会注意分寸感;93%的受访者遇到过朋友相处没有分寸感的情况;76%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分寸感会影响友谊。   的确,朋友间若是没了分寸感,也许昨天还是兄弟闺蜜,今天就形同陌路,明天就变为仇敌。   《欢乐颂》中的五美,因租房而成为了朋友,但对待朋友的态度,五个人截然不同。   樊胜美是知心大姐姐,善于倾听却为此所累;曲筱绡是"小事包",什么事都想插上一脚;邱莹莹是无脑小妹,不管别人状态如何,总会缠着别人帮助自己。   她们,都没有朋友之间应该把握的"度"。   只有安迪拎得清,她对朋友交心,但决不越界。能帮忙的竭尽所能,不赞同的绝不插手,既独立,又亲密,反而和所有人都保持了稳定长久的友谊。   《庄子》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初读不解其意,历经人世后,方解其中内涵。   再好的关系,都要保持合适的距离。   失去距离感的友谊,或许看来很亲密,但很快就会产生更大的隔阂,将双方推得更远。   三毛说:"朋友之间,分寸不可差失。"   朋友间的舒适感,需要距离来维系。不随意插手,亦不漠不关心,刚刚好的友谊才是最好的友谊。   04
  活得通透的人,都自带距离感   蔡康永被人称为"高情商教父",每个和他接触过的人都感到如沐春风。   但很少有人知道,蔡康永的情商之道就在于,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在一次采访中蔡康永如是说:"过于热情不是一个人维持良好关系的方法。"   关系太远,令人生疏;关系太近,令人生厌;   关系正好,令人生机勃勃。   安妮宝贝在《素年锦时》中说:   "最简单的解决方式是,保持距离。"   那些活得通透的人,都带着合适的距离感,尊重对方,更加珍视自己。   就像冬天中相互取暖的那两只刺猬,既温暖又自由。   文 |宋清辞   来源 |有书(ID:youshucc)
网站目录投稿:向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