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艺术性是高境界课堂的基本特征普通教师如


  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课堂教学向来被视为一种极富艺术性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把教学的这种特性体现出来。那么,在现实的课堂上,教师如何去做,方能使课堂教学富有艺术性呢?下边,笔者从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导语的设计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开头的导语设计往往令人千思百想,左调右换。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它费时近三分之一。但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我们渡过了这个难关,设计出了好多开头,接下来的教学如顺水行舟,一帆风顺。
  导语设计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亲切、自然、恰当。亲切,就是导语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特点,一旦说出,应能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是导语应如话家常,平易流畅,不应显得矫揉做作,为导语而导语。恰当,就是导语要切合课文特点,为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课文服务,切不可离题造奇,一味追求新奇。
  导语设计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很难有现成的答案。它只能靠我们每个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
  二、衔接转换
  课堂教学有许多环节,各个环节的衔接转换最富有艺术性。转得好、转得巧,使人觉得如游览风景名胜,一景才完,奇观又显,越游越奇,越奇兴致越高;倘若转得不好,就会使人兴味索然,顿生厌烦。
  衔接转换的基本要求是:自然、巧妙、恰切。
  衔接转换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暗转,一种是明转。暗转在悄然无声中、在不动声色中、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转向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明转,也叫直转,前一个环节结束,直接转入下一个环节,中间不用过渡性的环节。两种转法各有特色,在实际运用中,教师须灵活把握。
  三、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可分三个层次来看。首先要使用普通话;其次要清晰、准确、简洁、通俗;第三要富有幽默感、哲理感、形象感和诱导感。第一层次是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是合格性要求,第三层次是艺术性要求。前两个层次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最后一个层次却不易。教师要达到这一层次,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哲学素养和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四、眼神表情
  教师在课堂上的基本眼神和表情应该是和蔼、怡悦、宁静。在这个基础上,应根据随时变化的课堂情境,或微笑、或点头、或激励、或愤怒、或高兴等等。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之为常态眼神表情,后者称之为动态眼神表情。课堂上,只有动静相宜,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用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方式或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它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课堂情境的特点,还有教师自身的特点、习惯、风格等因素,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充满着智慧和艺术。运用恰当,学生如沐春风,教学效率倍增;运用别扭,学生难受,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六、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上面对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形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够恰当、巧妙处置的智慧和能力。正因为教学机智带有突发性,所以,教学机智也最富艺术性。笔者曾听过这么一节课,上的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课快要结束时,有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请问什么叫‘念错的歧韵’?为什么‘念错了’,‘到来得正好’,又好在哪儿?"面对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位老师并没有慌张,而是引导学生从标"一阵秋雨一阵凉"这句话的"平仄"入手,巧妙地补充平仄和律句的知识,学生终于明白这所谓的"到来得正好"——好就好在念出了一个律句。
  这位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断就极富教学机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并没有慌张,而是引导学生先读句子,标平仄,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说的"到来得正好"的原因,可谓恰如其分,流畅自然。
  有句话说得好:教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教学艺术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巧,这个智慧、这门技巧运用得如何,达到了什么程度,恐怕只有教者自己心知肚明,至于外人恐怕只能领略到一点皮毛而已。
网站目录投稿:冷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