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2个生字,积累词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整体教学 1、同学们回忆一下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要我们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在学过的几首古诗词中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生:王安石的乡愁融于满目的春色中,生: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的,生:纳兰性德所描写将士的乡愁是北方风雪勾起的) 二、导入 那么,作家琦君久久不能忘记的又是怎样的景物?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桂花雨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三、预习展示 1、师: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预习你有哪些收获? ①主要内容:本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喜欢桂花,帮助大人摇桂花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 ②段落:1-2写了作者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3-6写了作者摇桂花的事情。7-8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时想起了故乡的桂花。 ③作者:琦君,原名潘希珍,浙江永嘉县人,现当代台湾女作家,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她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桂花雨》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2、质疑 师:对这篇课文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吗? 梳理问题:桂花的特点?桂花雨是什么?什么是摇花乐?小山上的桂花为什么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题目为什么叫桂花雨?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出声朗读课文边读边自学完成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 四、研读课文 1、桂花香 ①"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生:桂花树没有梅树的姿态(师:梅树灵秀)(板书:树) 生:满树的叶子不好看(师:太单调)(板书:叶子) 生:树上的花太小了也不好看(板书:花) 生: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板书:香) 师:这段话主要写了桂花树的样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先写了桂花树总体的样子,再写了 生:没有梅树的姿态,师:没有梅树美秀,生:满树的叶子不好看,师:为什么不好看?生:桂树的花也不好看,师:太小了,不好看,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生:香气迷人)师: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那么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对比、衬托、反衬),师:对,这就是先抑后扬的写法(板书:先抑后扬),用这种写法来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令人回味无穷,谁再来读这段话,同学们认真体会写作方法(指读)。 ⑵."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花香里的。"(出示句子) "浸"字和哪个字的意思相近?(泡)我们把东西浸泡在什么里?(水)水看得见吗?(能)摸的着吗?(能)那香气呢,看得见吗?(不能)感觉得到吗?师: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的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的更真切了,这个字用的好,谁能用朗读把大家带到那浓郁的花香之中。 师:文章还有一处用"浸"字表达花香的浓郁的,谁找到了?出示句子。 ⑶."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全年""整个村子"桂树秋季才开花为什么说全年? 生: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凉凉的桂花茶,顿时心旷神怡,寒冷的冬天,喝上一口冒着热气的桂花茶沁人心脾 生:做桂花糕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 师:桂花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板书:香)。 ⑷.继续汇报,"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桂花呢?" "总是""缠着"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着急)读出迫切的心情。师: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可是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如果台风来了就不得不提前摇桂花,那是因为桂花如果被风雨打落下来就——湿漉漉,香味就——差多了,如果在下雨之前把桂花摇下来就——朵朵完整新鲜,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可是作者盼望已久的大事,当然乐了,(板书:乐)我们从摇花前的心情感受到了摇花乐。 ⑸.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好香的雨啊!" 师:怎样的心情?老师找一名同学来读句子,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纷纷落下的桂花像什么一样?(生:像雪花一样从空中飘飘悠悠落下来,生:像春天的细雨一样,绵绵不断落下来……) 师: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呢?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身上有什么感受? 生:桂花落在头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生:……痒痒的。生:桂花落在身上,我就像天空里的花仙子,飘飘欲仙,这使我想起了月宫里的桂花树 师:同学们想象力真丰富,我们也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 师:此事此刻,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心里也装满了花香四溢的桂花,于是我就喊—— 师: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我怎能不兴奋和快乐呢?于是我就喊—— 3.师: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童年这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意味深长,而在作者念初中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母亲是怎样评价那里的桂花的? "这里的桂花再香,……"出示句子。师:桂花是一样的桂花,甚至杭州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那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生:少了摇花乐,母亲看我们快乐自己也快乐……生:桂花可以泡茶,做桂花糕,全年都近在花香中,是母亲生活的全部。生:送给邻居,互帮互助的乡情……。 师:母亲是在比香气的浓淡吗?他在比什么?(生:情的浓淡)师:这是不同寻常的情,什么情?(生: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四、感情升华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作者琦君吗?(浙江人……)她一生漂泊,1949年来到台湾后,定居美国,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段日子里,她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在写这篇文章时,她44岁,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对家乡亲人,及家乡美好生活的眷恋,思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份忧伤的乡愁,于是,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出示句子第八段)齐读。 五、总结写法 师:课文学到这里,已经学完了,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用景物的描写和事情的叙述表达作者深切的思乡情,你学会这种写作方法了吗? 六、小结 师:让这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 7*桂花雨(景)桂花香, (事)摇花系,思乡情。 教学反思:上完《桂花雨》一课,自我感知,效果良好,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赏出喜爱。我根据课文内容,自制了《桂花雨》课件,孩子赏过槐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花,那一张张桂花图片展 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地兴奋,看得出他们喜爱桂花。于是到文中去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 淡化了教学的难点。 2.读出快乐。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 3.悟出真情。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 尽管如此,仍有遗憾:其一、个别环节处理不到位,如:母亲的"助人乐"一处,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可是,没有让学生放开去谈,就草草收尾。其二、母亲的话是点睛之处,由于时间把握不好,也草草结束,使得升华之处觉得缺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