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6-0125-02 摘要:财会综合实验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财会综合实验并不完善,必须进行全方位有特色、深层次、创新性的优化,构建"内容+层次"模块化的实验内容体系和"立体+平面"有机结合的实验组织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学会、会学、愿学为目标的有效教学策略,建立师生共同参与、过程结果并重、分类评价的考核机制,以有效支持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财会综合实验 实验教学 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创新性优化 一、财会综合实验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高校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应用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办学定位日渐明确。而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关键是直接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等。其中校内实验由于内容灵活、组织方便、过程可控、费用低廉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财务与会计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它们的核心课程相同,只是侧重点有所差异。在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组织机构里,财务、会计也往往合为一体,人员互用,统一管理。"做会计的要懂财务,管财务的要懂会计"是一个基本常识。会计和财务有相同的由几十个岗位组成的职业岗位群,只有能胜任全部财会岗位者才能称为财会专业应用技术人才,也只有通过将全部财会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为一体的专业综合实验,才能达成这一培养目标。财会综合实验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全面检测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财会综合实验的内容通常包含财会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对其按照实际财会工作要求进行处理,能否完成实验以及完成实验的质量,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对就业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能力。综合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综合性,实验过程需要对各门课程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综合、灵活的应用,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缩短从理论到实践、学校到社会的距离。财会综合实验内容、场景、方式一般采用仿真模拟甚至全真实验方式,学生通过综合实验,可以比较真实地体验实际财务工作情境,达成与实际财会工作的有效对接。 (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财会综合实验可以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发现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对欠缺予以弥补,或者扬长避短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 (五)倒逼专业全能教师、全科教师的培养。专业全科教师、全能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最为宝贵的资源,但在现行的评价方式下,其存量和增量都十分稀缺。通过开设由专业全能教师至少是专业全科教师才能胜任指导的财会综合实验,形成倒逼机制,可以促使教师的素质结构能更好地满足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财会综合实验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高校财会专业的实验教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其后随着培养目标和企业财会工作实践的发展,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开设实验的课程不断增多,有些高校推出了将各门课程实验整合为一体的专业综合实验;实验的方式也由手工仿真转为计算机模拟,甚至提出了全真会计实验概念;实验的成效也越來越显著,对学生就业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也有不少高校的财会专业,由于全能型师资不足,合适的实验素材缺乏,尚未开设综合实验。在开设财会综合实验的高校中,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许多地方有待完善。 (一)综合性不强,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与检测的需要。在实践内容上,很多学校的综合实验只是将各门课程的单项实验凑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在集中的时间段里完成,各部分的内容互相独立,缺少必要的联系,有的学校甚至连基本内容也不齐全。在实践形式和层次上,片面强调操作应用层面的动手能力培养,基本上采用验证性实验模式,对于财务与会计方法的规划设计层面的需要手脑结合的设计性、探究性实验模式则很少采用。 (二)与实践对接不够,无法支持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更不能完善实践、超越实践。大多数高校的综合实验仍采用手工模式,没有充分考虑企业ERP应用已经基本普及的现实;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等实验内容也只要求根据给出的数据进行公式计算和模型建立,没有涉及数据的来源及加工处理过程;实验组织模式基本采用要求所有学生分别完成全部实验内容的独立实验模式,少数学校也尝试过角色组合实验模式,但由于没有周密详细的设计和规划,在时间条件的制约下,给学生全面训练机会的角色组合实验模式常被点到即止。 (三)综合实验师资力量明显偏弱,无法有效支持综合实验。综合实验需要全科教师,最好是全能教师,即不但要懂财务、懂会计,也要懂计算机,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研成果、教学标志性工程和学生评教主导的考核压力下,高校教师多上课、上多门课、上综合实验课的积极性很低。也许能够胜任跨越财务与会计两个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师尚有不少,但能够同时胜任财务、会计及其信息化类全部课程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全科教师确实很少,而全科教师中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全能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许多高校在舆论导向上有所转变,但没有大力度的切实政策和措施跟进,教师主动转向全科教师和全能教师的动力仍然不足。 (四)实验指导和考核的观念、策略相对落后,不能保证实验取得最佳效果。实验指导和考核模式、策略的改进不仅仅是观念问题,更需要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把握。由于全能教师、全科教师的缺乏,综合实验指导教师往往是差中取优,勉为其难,只能采用教师讲授演示、学生听看操作的教学模式,学生如有操作上的问题请教,教师当场给予解决,指导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点拨和启发。在实验考核上,一般是以实验结果为准,虽然也有所谓的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出勤和纪律甚至是教师的个人感觉确定,真正的过程考核机制极少。考核结果也只是作为课程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没有起到发现学生个性特点、指导后续学习与职业发展的作用。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财会综合实验教学的创新性优化策略 针对财会综合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实验内容、组织方式、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我国应用型高校对财会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属于互相借鉴,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中,迫切需要有特色、深层次、创新性的优化方法与策略。 (一)优化实验内容体系。财会综合实验的所有目标都是通过对实验内容的完成来实现的,高质量的内容是保证财会综合实验效果的关键。必须以某个典型的原型企业为蓝本,结合大量其他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概括、提炼、升华,使其形成内容全面完整、层次多样适度的有机整体。优化实验内容首先要保证全面性,可以会计核算、财务成本管理、ERP财会软件应用为基本模块,对于偏向会计核算方向的,应该加上ERP应用方案设计、复杂业务和(或)集团公司的会计处理设计模块;对于偏向财务管理方向的,应该加上财务制度设计、计算机财务管理模块;对于审计方向的,应该加上审计和计算机审计模块。其次要保证实验内容的层次性和一定的复杂性。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但都必须达到某个基本标准,因此可以将财会综合实验的内容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级,通常分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三个层次,最低要求是指从事财会工作起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一般要求是指从事企业非主管岗位财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能力,较高要求是指对财会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的综合、灵活应用,达到较高要求者应该能够胜任现代中小型企业财会主管岗位工作。再次是内容呈现的模块化。将各部分实验内容均分为若干个层次,形成M×N个组合(M为内容,N为层次),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能力选择实验模块组合。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各模块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采用不同的实验指导方式。 (二)优化实验组织模式。财会工作是由数十个岗位组成的职业岗位群,财会应用技术人才必须能够胜任一定规模和层次的企业全部财会岗位工作。这在实验的组织上形成了两难选择:让学生独立完成全部内容的实验(通称为平面组织模式),可以保证实验内容的全面性,从而提高实验效果,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体验各个岗位的角色分工。让多个学生合作组成模拟财会机构,分工完成经济业务处理实验(通称为立体组织模式),虽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角色分工,但实验内容的全面完整性受到影响。而且财会综合实验中也需要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设计性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数学生可能无法独立完成,只能合作探究、甚至最终由教师点拨才能完成。因此,可以根据情况将两种模式有机结合:对于财会制度设计、ERP应用体系设计和部分难度较大的特殊业务实验,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形式;对于比较简单的日常经济业务处理则采用独立实验形式,以提高效率。同时,各种经济业务处理要全部基于ERP环境,既符合实际情况,也可以让学生间接体验角色分工。 (三)优化实验教学指导方法和策略。对财会综合实验教学方法策略的探索与实践由来已久,从因材施教、鱼渔并重的教学理念,到项目教学法、合作研究性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具体策略方法,不胜枚举。但是如果在财会综合实验教学中,只拘泥于某种具体单一的方法,或者死板僵化地使用多种方法,实践已经证明效果不尽如人意。合适的财会综合实验教学策略应该围绕教学目标,不拘一格、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本课程、本实验内容的掌握上,而是要让学生在既定的时间里熟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继续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兴趣,即应以学生学会、会学、愿学为目标。在财会综合实验指导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积累经验,逐步形成财会专业综合实验指导的有效模式。 (四)优化实验评价考核方式。科学的实验考核不但可以检测学生的实验效果,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的不足以便改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财会综合实验成果,首先,要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验结果都从课程内容、思维偏好、素质类型、难易程度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详细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素质特点,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与职业发展提供借鉴。其次,建立兼顾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制度。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需要依赖主观判断的会计估计,会计准则允许同一业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就导致同样实验材料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但都是公允的结果。因此财会专业综合实验可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过程是否合适和结果是否合理。对财会综合实验的评价必须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只要具体过程合适,依其得出的结果就应该被认为是合理的。再次,要建立师生共同评价制度。尤其是在过程评价中,让学生参与评价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且由于学生比教师更了解情况,更能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从而可以避免教师的失察和失误。 在财会综合实验中通过上述优化与创新,构建"内容+层次"模块化的实验内容体系和"立体+平面"有机结合的实验组织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学会、会学、愿学为目标的有效教学策略,建立师生共同参与、过程结果并重、分类评价的考核机制,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不但能够快速适应并胜任实际财会工作,还具有较大的专业发展潜力,从而有效支持应用技术人才培养。S 参考文献: [1]林丽.TPACK框架下会计综合实验教学设计与研究[J].商业会计,2015,(3). [2]胡嘉将.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0). [3]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4]彭洋.综合财务实验教学考评机制探讨[J].商业会计,2011,(12). [5]甘敏.会计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4,(6). [6]胡晓敏.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