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只露亭顶的奇特景观被埋没的百年慈善事


  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蜜岩村,皎口水库大坝之下,荷梁线公路边上,一片田园的中间,有一个奇特的景观。
  一个亭子,周围被田园埋没,田园之间,只露出了亭子的顶端。
  这个奇特的景观,你见过吗?
  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曾无数次经过这里,每次都是开车或坐车,一晃而过,从未注意到这个奇特的景观。
  偶然的原因,我近期专题寻访陈磬裁近百年前捐建的"十桥十亭",文章陆续发布后,有网友告诉我,蜜岩村这个只露出顶端的亭子,就是陈磬裁捐建的"十亭"中的第一亭。
  而且,陈磬裁捐建的"十桥"中的第四桥和第八桥,也在蜜岩村,现在仍然存在。
  宁波古桥文化研究者朱永宁先生和"星向远方",给我发来实景照片,我再经蜜岩友人西山阁枕溪山房周文吉先生现场寻找,桥亭的确存在。
  于是,我专程再往蜜岩村,实地查看陈磬裁捐建的第一亭、第四桥和第八桥。
  第一亭,就在皎口水库大坝下边的荷梁线路边上,很容易就找到了,这里旧时称为长里方。
  亭子的东、北、西三面有墙,南边两根柱子支撑,是两柱三间凉亭。
  但是南边的两根柱子已断,于是砌石墙支撑,因此,现在看到的第一亭,看起来就像一间房屋。
  亭子建于哪一年呢?
  亭内有块石碑,至今保存完好,碑名"陈君造桥碑记"。
  碑文所记的就是陈磬裁捐建第四桥的经过,落款时间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9月,撰写人童第德,碑名题写人高廉。
  碑文中写道,"县人陈君磬裁,以去岁十月,为石桥于江隩溪上,旁覆以亭。"
  撰写碑文的去岁十月,即1922年10月,陈磬裁出资在江隩溪上建成了第四桥,当时是石拱桥,同时在桥旁建亭,供来往行人歇足休息。
  当时所建之亭,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亭子,也就是陈磬裁捐建的十亭中的第一亭。
  再过两年,这个亭子就100年了,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满满的岁月风云,亭无言,何处话沧桑!
  亭子的周围,为什么会被填埋呢?
  我们现在看到的亭子,东、北、西三面,都被田地填没至顶端,只有南边留出了一小块空地,用石墙阻挡泥土,让人们还可以看到和进入亭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宁波市启动了一项浩大工程,兴建皎口水库。
  1970年5月,皎口水库正式动工开建,坝址就在亭西的百米处,
  修建水库时,挖掘出来的泥土,就填埋在附近的溪谷地带,因此,凉亭的周围都被埋没了,原来的溪谷一带,成为了一片田园。
  感谢当时的建设者们,没有把凉亭一毁了之,而是想方设法把亭子保留了下来。
  兴修水库时,机械往来,亭子的两根柱子都被撞断了,但是建设者们依然没有毁掉亭子,而是砌石墙支撑住亭顶,使得亭子继续保留至今。
  建设者们还在亭子的南边,留出了一块空地,并且以石墙护住田园的泥土。
  因此,凉亭虽然三面被埋,我们现在依然能够看到凉亭的样子。
  我因此也才有机会,从石碑上读懂桥、亭背后的慈善故事。
  亭内铭刻的文字,具有陈磬裁捐建的其他桥亭相似的特色。
  "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这副对联,现存的鄞州区云龙镇任新村的第四亭、横溪镇亭溪岭第五亭,也都有刻写。
  "陈君造桥碑记"所记的桥,就在第一亭的西边大约十米远处。
  根据碑文所写,江隩溪上原有福安桥,庄姓等捐造,但是桥被冲毁。
  1922年10月,陈磬裁捐资重新建成了石拱桥,也是陈磬裁捐建的"十桥"中的第四桥。
  我们现在看到的第四桥,是一座钢筋水泥梁桥。
  桥额刻桥名:"磬裁第四桥",题头"民国十八年春建",落款"屠訏敬题"。
  也就是说,用钢筋水泥造成的磬裁第四桥,建于1929年。
  为什么短短七年时间,第四桥从石拱桥变成了钢筋水泥桥呢?
  我从"陈君造桥碑记"中找到了答案。
  碑文右下角有一行字:"第四桥亦将圮乃重建之于己巳年三月"。
  己巳年三月,即1929年3月。
  那么,1923年撰写的碑文上,怎么有了关于1929年的记载呢?难道有先知之明?非也!
  仔细比较,这一行字,与原碑文的行记、字体都不一致,由此可见,这句话是后来补刻上去的。
  从这句话可知,第四桥石拱桥建成后,隔了七年,将圮重建,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3月重建完成。
  1929年复建的钢筋水泥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陈磬裁捐建的十桥中的第四桥。
  第四桥所在的位置,同样被修建皎口水库时的泥土掩埋,地面被填高,因此,现存的桥面,低于地面以下一米有余,第四桥因此失去了通行功能。
  修建水库时,为了方便运送物资,在第四桥北侧新建了一座石拱桥,石拱桥与第一亭几乎成一条直线,亭子的两根柱子,就是被运输物资的车辆撞断。
  再后来,第四桥的南侧,又新建了一座钢筋水泥桥梁,方便水库管理人员进入大坝。
  因此,现在所看到的第四桥,介于石拱桥和新修的水泥桥之间,三桥平行,但是高低不一。
  由此可知修建皎口水库造成的地理风貌的变化。
  第四桥已被废弃,桥面上已被人填土种菜。
  桥还在,无语述说,百年变迁。
  从第四桥所在位置,沿樟溪向下游前行三四百米,又有一个小溪口,名叫汪夹岙,也是一个小村落。
  陈磬裁捐建的第八桥,就在汪夹岙的小溪口。
  如果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被掩盖的第八桥。
  第八桥之侧,因为修建皎口水库和荷梁线公路,地面被填高,第八桥也失去了通行功能。
  荷梁线公路的跨溪之桥,名叫汪夹岙桥,紧挨着第八桥,修通于1970年,桥面比第八桥高出一米有余。
  第八桥的桥面上,建造了房屋。
  因此,第八桥,被房屋和新修的汪夹岙桥所掩盖。
  从公路走到樟溪边上,从桥孔下才能看到第八桥的样子。
  第八桥,当地人称为太平桥,桥上刻的文字,"敬劝世人,能孝敬父母天佑得福、能孝敬父母天佑长寿、能孝敬父母天佑多子、能孝敬父母天佑发财、能孝敬父母天佑顺流",这些文字在陈磬裁捐建的第十桥黄昏晨桥上,同样有铭刻,这也是陈磬裁特有的风格。
  第八桥是一墩两孔桥,桥墩在一次山洪中被冲倾斜,但是桥面上虽有房屋,但是桥面依然平衡。
  西侧桥孔已被石墙填埋一半,很想进屋看看桥面的情况,但是房屋都已废弃,打不开。
  幸遇图中的村人,帮我找来梯子,爬上屋顶,老人还帮我指引,原来另一侧的位置,由此确定第八桥实为一墩两孔。
  第八桥建成于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
  第四桥始建于1922年10月,之后的几年里,陈磬裁又捐资建了五六七桥,到了1929年,第八桥和复建的第四桥,都是在这一年建成。
  第四桥和第八桥,虽然在修建皎口水库后失去了通行功能,但是从1922年第四桥初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两桥供沿岸人民通行长达半个世纪。
  当年曾是小皎溪沿线人家来往的必经之路,上游童皎、鹿亭,下游樟村、鄞江,上下游人民来往必经两桥而往返。
  桥通两岸,送过来往行人无数。
  桥亭的捐建者陈磬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陈鑑桥村人,生于1874年,早年到上海打工谋生,后来以水泥和建筑业致富。
  陈磬裁致富不忘家乡,先后捐建了十桥十亭,都用钢筋水泥建成,当时正是钢筋水泥兴起之初,因此其所建之桥亭,都是早期钢筋水泥桥亭的代表。
  那么,除了上面介绍的第一亭、第四桥和第八桥,陈磬裁捐建的"十桥十亭",现在还有哪些桥亭存在呢?
  第三桥,也就是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梅溪上的"磬裁桥",1922年6月建设完工,九十年代梅溪水库建成后,磬裁桥被淹于水下,只有水量较少时,桥拱才部分露出水面。
  第十桥,即黄昏晨桥,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任新村任家横自然村,建于1931年5月,是其捐建"十桥"的收官之作。
  第三亭,据"星向远方"介绍,亭在舟山普陀山,现在依然存在。
  第四亭,位于第十桥黄昏晨桥的北端,"民国二十年仲夏","弟子常宝子重建"。
  常宝子是陈磬裁的法名,1931年夏天,重建第四亭。
  也就是说,第四亭也建了两次,黄昏晨桥建桥以前就建过了第四亭,始建时间推断是在1927年以前,因为第五亭就是建于1927年。
  1931年5月,黄昏晨桥建成后,第四亭随之重建完成。
  第五亭,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的亭溪岭古道边上,有个亭子名叫"第五亭",就是陈磬裁捐建的第五个亭子。
  亭子墙壁上有黑色字体,"民国十六年丁卯秋陈磬裁建,癸巳秋月甬上信女夏氏重修。"
  由此可知,第五亭始建于1927年。
  也就是说,陈磬裁捐建的"十桥"中,现在只有第三桥、第四桥、第八桥、第十桥还存在了,其中第十桥黄昏晨桥保存最为完好。
  陈磬裁捐建的"十亭"中,只有第一亭、第三亭、第四亭、第五亭存在了。
  然而陈磬裁的慈善故事,还不只这"十桥十亭",据传还曾捐建"十堤",完整地讲,应该是捐建了"十堤十桥十亭"。
  精力和时间所限,信息源也缺乏,无法一一去寻访。
  "星向远方"给我发来照片说,镇海招宝山"登云路"牌坊,也是陈磬裁捐建而成。
  那么,满怀慈善之心的陈磬裁,后来怎么样呢?
  抗战爆发后,陈磬裁无法继续从事生意经营,回到宁波,皈依佛门,居住在七塔寺内。
  抗战胜利后,陈磬裁重返上海滩,1958年,病故于上海,归葬故里。
  岁月流转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间出现了许多荒诞的故事。
  陈磬裁的墓地被挖,墓前的铁牛欲拉去回炉炼铁,幸被人保护,现存于宁波天一阁。
  2019年11月16日,我去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雁村,途中无意中看到了水库中央只露桥顶的磬裁桥,由此引发了"十桥十亭"的专题寻访之旅,到此暂告结束。
  除了上面提到的桥亭之外,根据网友提供的信息,我还去过鄞州区云龙镇的陈黄村、月浦村,还有东钱湖镇的城杨村。
  寻访辛苦,亦有人问我,目的何在?
  我的家乡在川北,我只是宁波的一个过客。
  喜欢看风景,
  风景背后有故事,
  故事比风景更有意义!
  仅此而已。
网站目录投稿: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