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及差异的根本原因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存在着天然的互动协作关系,两者在出发点、确认与计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阐述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揭示分析两者差异的根本原因,旨在帮助广大税务会计工作者明晰事理,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差异,合理地进行纳税调整。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税法 关系 差异 根本原因
  一、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关系
  (一)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是税法目标实现的基础
  税法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其统一的税法体系,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分配方式,理顺分配关系,通过征税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调节经济运行。但税款能否及时、准确、足额地缴入国库,与会计准则所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核算关系较大。而会计准则的目标恰恰就是为了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各方面包括税务部门在内的需要,保护有关方面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税法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我们从这个角度完全可以说,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是税法目标实现的基础。
  (二)税法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税法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任何纳税主体都必须严格执行税法的规定,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弹性或调整。而会计准则相对于税法而言,则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和信息真实性等特点,会计上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标准有些和税法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标准不同,但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考虑税法对收入与费用处理标准的规定,尤其是在会计实务操作中,需要充分体现税法的要求。在税收征纳上,对于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事项,只能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相关调整,不允许会计准则与税法相背离。税法客观上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会计准则与税法服务的对象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会计准则服务的对象是企业,是为企业的所有者服务,更好地保护所有者的权益,使得企业的资本在保值的基础上产生增值,以达到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进而也扩大了税源。而税法服务的对象是国家,是为了保障国家的税基和税源,税收筹集的资金用之于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每个纳税人都属于公共利益服务对象的组成部分。所以,会计准则与税法归根结底都是共同服务于所有者的根本利益,因而两者服务的对象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此外,税法在确定税务机关征税权力和会计主体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相应地规定了税务机关必须应尽的义务和会计主体应该享有的权利;税法不仅是税务机关征税的法律依据,而且也是会计主体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
  二、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的类型
  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
  (一)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指在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该种差异在本会计期发生,但不会在以后各会计期转回。它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具体表现为可免税收入(如企业购买的国债利息收入;企业从国内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若两企业缴纳所得税的税率相同时,则这部分投资收益不再缴纳所得税)、应纳税收入(如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等)、不可抵扣的费用或损失(如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非公益性的捐赠支出、各种违法违规罚款等)以及加计扣除的费用(如研究无形资产时的费用化支出)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可归结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作为税前会计利润的收益和可在税前会计利润中扣除的利润或损失,但其不作为计算应税所得的收益和不能在应税所得前扣除的费用或损失;第二类是不作为税前会计利润的收益和不能在税前会计利润中扣除的费用或损失,但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作为收益和可在应税所得收益扣除的费用或损失。
  (二)时间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是指在一个会计期间产生而在以后一个或多个会计期间转回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按其对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会计收益大于应税收益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时间性差异,具体又体现为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会计准则规定,在会计报表上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按税法规定需待以后期间确认为应税所得(如投资企业从国内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当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大于被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时,会产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会计准则规定,在会计报表上于以后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但按税法规定可以从当期应税所得中扣减(如会计准则与税法对某项固定资产分别采用直线法、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会产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另一类是因会计收益小于应税收益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时间性差异,具体又体现为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会计准则规定,在会计报表上于以后期间确认收益,但按税法规定需计入当期应税所得,从而产生可抵扣时间性差异;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会计准则规定,在会计报表上确认为当期费用或损失,但按税法规定待以后期间从应税所得中扣减(如企业的产品质量保修费用,会产生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三)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表内的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它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确认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而其计税基础确认的依据是所得税法。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在未来会计年度内,当该资产收回或该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计上对所确认的资产而言,意味着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在未来期间将以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形式收回,对所确认的负债而言,意味着该负债的账面价值在未来期间将通过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企业予以清偿,当经济资源在未来流出企业时,可以将该部分或全部金额在晚于负债确认期间的某个期间在确定应税收益时抵扣。因而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或该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应税经济利益的金额将大于计税时应该允许抵扣的金额,这个差额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反之,当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它们之间的差额就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涵盖了所有的时间性差异,但时间性差异不对等于暂时性差异。
  三、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会计准则是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出发,对财务报告编制主体即经营者会计行为的规范。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目的是规范企业的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约束财务报告编制主体向投资者、债权人等说实话,提供有用的信息,使投资者能根据财务报告的分析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而税法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对纳税主体的涉税行为进行规范。制定税法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证国家税源的安全、完整与及时。由于两者的基本出发点与目的不同,必然导致两者在设计和制定的层面、内容上存在差异。
  (二)会计准则与税法遵循的原则不同
  会计准则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中,规定要遵循诸如客观性、相关性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尤其重视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因此,会计准则对收入依据其经济实质予以确认,对成本费用依据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予以确认。而税法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维护法的客观性、严肃性的国家调控途径之一,其计税依据必须是客观的、唯一的,因此,它不能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税法对收入的确认侧重于经济业务社会价值的实现,对费用的扣除要求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税法虽然也遵循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但是基于税法坚持的法定原则、收入均衡原则、反避税原则等,在诸如谨慎性原则等会计基本原则的使用中又与其有所背离。
  (三)会计准则与税法确认与计量的标准不同
  1.在确认标准方面。虽然会计准则与税法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的基础,但是两者的标准不同。会计准则对收入、利得与费用、损失的判断标准对等,收入确认已收、应收,费用确认已付、应付,而且会计准则的确认还需遵循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原则等修订性原则。对资产和负债采取双重确认标准,即既要符合它们的定义,又要符合它们的确认条件,这样才能确认相关资产与负债。而税法对收入、利得与费用、损失的判断标准不对等,收入侧重已收、应收,费用侧重实际支付。税法的权责发生制合理标准更多地依赖于合法性与确定性。因此,支出是以实际发生为标准,收入以合同约定为标准。同时,税法对权责发生制还需通过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来修订;而会计准则就不再以此原则作为确认费用与资产的判断标准,它是以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作为判断资本化的标准,即能够资本化的支出就属于资产,不能资本化的支出就属于费用。两者确认的标准不同,必然导致两者产生差异。
  2.在计量标准方面。会计准则规定了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各种计量属性的适用对象取决于交易事项的经济特征。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要求适度、谨慎地使用,体现在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等少数具体会计准则中。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外,其他计量属性在运用中均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存在着不确定性。而税法则出于减少不确定性,在计量中主要使用于两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以历史成本作为计税基础;收入应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其金额;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两者计量属性不同,必须导致两者产生差异。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不断完善,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相互影响、相互切磋、互为启发,有着天然的互动协作关系,在共勉互励之中延续各自的发展轨迹。如何正确处理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的进一步扩大,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税法体系逐步独立完善的体现。深入发掘和分析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的根本原因,有利于对两者的差异进行协调,合理地纳税,同时又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的手续,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崔艳辉.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一般关系及相互影响[J].商业经济,2009,(11).
  [2]杨挺.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差异研究[J].会计师,2013,(1).
  [3]汤颖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差异[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4]牛倩.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08.
  [5]张煜鑫.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性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6]刘永泽,傅荣.高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准则与税法研究所编著. 新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及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8]安永生.新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差异及影响[J].商业会计,2008,(9).
  作者简介:
  邓亦文,男,湖南女子学院会计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税务会计。
网站目录投稿: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