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书籍或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还有一些别的称呼,比较常见的有:孙文、孙逸仙等。 其实,孙中山先生曾经使用过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 孙中山先生谱名"德明",也就是在老孙家的族谱上,他是"德"字辈的,叫孙德明。 幼名"帝象",据说这个乳名跟他母亲崇奉真武大帝或关帝有关。 十岁上私塾时,老师为他取名"孙文",后取字"载之"——乃取"文以载道"之义,"名"和"字"的意义相互辅助。 十七岁到香港拔萃书屋上学时,取号"日新",出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粤语中,"日新"的读音为"逸仙",后来他的老师区凤墀便为其改名为"逸仙"。 在从事革命活动的过程中,孙中山先生还用过杜嘉诺、陈文、高达生、高野长雄等化名,以及广东香山来、杞忧公子、南洋小学生等笔名。 那么,"孙中山"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流传得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孙先生流亡日本,投宿旅馆时为安全起见,用了"中山樵"的化名,"中山"是日本姓氏;后来章士钊在翻译介绍孙中山革命事迹的书籍时,将其本姓"孙"和日本姓氏"中山"连缀在了一起,写成了"孙中山"。 这个名称虽然晚出,却因其平易大气、掷地有声而迅速流行。直到今天,海峡两岸民众一般都以"孙中山"称之。 而中山先生自己用得最多的,其实是其本名"孙文"。如他在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时说:"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义,文实遵之……"他在临终遗嘱里也说:"文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不过,对于"孙中山"这个名称来源于日本姓氏的说法,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 如北京联合大学尹黎云教授认为,所谓"中山樵"根本不是什么日本化名,而是中国典型的文人自号。孙文在日本使用"中山樵",只是用自号代替本名而已。后来以号行世,称为"孙中山"。就像陈独秀本名陈庆同,号"独秀山人",以号行世,称为陈独秀一样。 所谓"中山樵",就是山里砍柴的樵夫,这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自喻之一。例如:宋代大诗人陆游自号"九曲老樵",元末明初藏书家、诗人虞堪自号"青城山樵",等等。 对以上两种说法,你怎么看?你认为"中山樵"是孙文的日本化名,还是他的自号? 此外,关于孙中山先生的名称,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晚清官方档案中,凡提及孙文,大都写作"孙汶",这是笔误吗?非也! 满清朝廷视孙文为反贼盗寇,所以在他的名字上加了个三点水,把"文"写成了"汶"。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将水与盗匪联系在了一起。其源头可以追溯至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周易》—— 在易经八卦中,坎卦为水,《易传·说卦》又说:"(坎)为盗"。也就是说,坎卦的象征意义之一是盗寇,这样就将水和盗寇联系了起来。清代四川学者刘沅进一步解释说:"坎"的卦象(☵)为两阴爻夹一阳爻,"刚强伏于阴中,故为盗"。 像孙文写成"孙汶"这样的例子,在清廷的官方文书中还有不少。比如: 太平天国名将、后来成为捻军首领之一的赖文光,在有些官书中就被写成"赖汶光";还有在有"晚清四大奇案"之称的"刺马案"中,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张文祥,也被官方写成"张汶祥",以致相关小说、唱本、戏曲里,主人公的名字都是张汶祥。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姓名中包含的学问,真不简单! /完. 古今神秘文化 小传统,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