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每味中药都具有多种效能。但有主次之别,所以应在掌握每味中药主要效能的基础上,再熟悉其全部效能以及温寒属性。否则不但不对症,还有可能越补越虚。 中药分温寒,千万不可弄混 药的偏胜之性,就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习称"四性",也叫做"四气"。寒凉与温热是药物的两种不同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要治热性病证;温热药具有散寒、助阳的作用,主要治寒性病证。寒与凉,温与热只是同种药性程度上的差别。所以"凉"可以叫做"微寒","寒"可以叫做"大凉";"温"可叫"微热","热"可称"大温"。 您也许会问药物的寒热之性是怎样知道的呢?是用什么仪器测出来的吗? 不是,它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反应上表现出来的。也就是服用了某种药物之后,从服药者的感觉上、效果上归纳出来的。如夏天很热,吃了西瓜后便感到凉爽,从而可知西瓜是凉性的;冬天严冷,服了生姜汤则全身暖和,所以生姜是温性的。同样的道理,高热烦躁、口渴的热性病人,服了石膏、知母、黄连之后,热退渴止,烦躁解除,那么这些药就是寒性的;一个受凉而引起的寒性腹泻病人,用了干姜、生姜之后,泻止痛徐,这些药就是温性的。《神农本草经·序例》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治疗疾病必须对症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如果不明药的寒热温凉及其作用,不加选择地用药,则达不到治疗目的,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如受凉而引起的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全身酸痛的风寒感冒,应用生姜。葱白等辛温发散的药为宜。若用凉性的薄荷、桑叶等治疗,则病不但不会好,甚则会加重。 明白了这个道理,您在平时购药、服药,或是应用食疗时就要注意,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切不可不顾药性而随便服用中药。 因此,中药分温寒,千万不可弄混,一定要顺着药性来服用中药哦。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儿童误服药物后怎么办的相关知识,可以到本站来查询搜索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