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性因素,这已经成为共识。在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为激励和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名师评选悄然兴起,各种"省名师""市名师"纷纷出炉。 教育主管部门评选名师的初衷能否实现,名师效应能否有效发挥,关键在于教师们被评上名师之后的行动,在于评上名师之后做什么。 评上名师之后,更需常修为师之德。古人云"己身不正,焉能正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名与利是孪生兄弟,一个人不怕成名,就怕成名后抵挡不住诸多的诱惑。 评上名师之后,更需志存高远,恪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行为准则。在中国教育史上不乏像叶圣陶一样"不为时尚所惑,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积习所蔽"的名师,他们坚守了那份清贫,坚守了那方净土,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敬重。 评上名师之后,更需不断学习和研究。真正的名师,应该有教育家的理想和行动,做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先行者。"学,然后知不足",在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学科知识也不会一成不变,教师只有把握好时代脉搏,不断读书,拓展视野,补充新知,才能夯实自己的理论根基,才能重塑全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提升教书育人的效率。名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当"求实、求真、求新",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如何履行好这一职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这是一门艺术,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寻这些规律,使教育的功能得以良好实现,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勇于创新,大力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名师才会更有底气,才能发挥好示范和辐射作用,朝着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迈进,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同行受益。 评上名师之后,更需牢记使命。名师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它寄托着政府和人民的厚望和莘莘学子的殷切期盼。一方面名师应该坚守教学一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高质量、高效益的教学,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发挥其他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尤其是要指导帮助农村地区教师的成长,到农村学校支教,送教下乡带动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发展,促进本校、本地区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教育公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尽自己的责任。 评上名师是新征程的开始,要做到这些,还需要教师在评上名师之后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