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治大家可能并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如果看过《康熙大帝》这部剧的话,应该还是对他比较有印象的。而在剧中,朱国治有一个举动非常的让人不解,那就是他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孩子?尽管人们一直都说,虎毒不食子,但其实在历史上,杀掉自己孩子的人真的不在少数,连女皇武则天也做过这样的事情。那朱国治又是为何这样做呢? 在《康熙王朝》里,朱国治被康熙任命为云南巡抚,再次送回云南的时候,其实朱国治就已经知道自己的结局了。朱国治是第一个撕开三藩和朝廷貌合神离的面纱的人。 在《康熙王朝》里,朱国治的表现,其实特别符合一个不懂权谋术数的书生的形象。 朝廷在云南的官员那么多,包括朝廷内一年拿吴三桂几十万两银子的高官勋贵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不挑明这个事情,甚至还主动和稀泥,帮着双方稳定关系。主要的是三藩树大根深,实际上掌握着东南半壁江山,朝廷实际上对他束手无策的,整个多尔衮和顺治时期,都是靠着"笼络"三藩,才取得所谓清初稳定局面的。 关于这点,即便是孝庄也不敢直接提出"撤藩"。孝庄的策略是,三藩的第一代都是从刀尖舔血过来的,跟他们对着干,基本上凭着自己孤儿寡母,胜算不大。所以要熬死他们,等第一代人熬死了,第二代三代早就丧失了斗志,那个时候康熙也成熟了,再来收拾他们,几乎就可以不动刀兵了。 所以朱国治不合时宜地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就把难题交给了吴三桂,但是吴三桂毕竟是个老狐狸,他还没有准备好和康熙撕破脸,所以把朱国治押送到京城,由康熙来处置。这实际上就是把这个难题交给康熙,试探康熙的态度。 而此刻的康熙,小聪明是有的,但是政治上仍然不够成熟。 而当朱国治被押到京城之后,康熙表面也要杀他,实际是测试他的忠诚度。这就是康熙的小聪明。但是他把朱国治送回去,实际上就是告诉吴三桂自己的态度,康熙是真的铁了心要撤藩的。事实上,康熙的态度是有的,但是他根本没有做好撤藩不利的善后准备,甚至都没能够让朝廷达成共识。所以这就是康熙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所以他注定要为这个不成熟买单。 电视里几节就结束的"平三藩",在历史上整整打了8年多,此间吴三桂势力一直打到长江,与清廷隔江对峙,此间吴三桂甚至自立为帝,国号大周。而巨大的破国压力之下,康熙一度崩溃,甚至下罪己诏,打算退位。 朱国治此刻以云南巡抚的身份再次进入云南,他实际上已经知道自己的结局了,但是他还是有一份侥幸心理。 以身殉国是朱国治二次进入云南时,就做好的准备,但是他还侥幸希望吴三桂真的能够撤藩,这种希望显得多么地不真实。所以当康熙还蒙在鼓里的时候,吴三桂正在积极做着战争准备,还一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向康熙不停地要钱,要土地、农具和种子。但是实际上云南早就铁桶一个,许进不许出了。而朱国治直到隔了好多天没有收到朝廷的廷寄,才发现自己也上当了。朱国治知道这天迟早会来,但是凭他一己之力,他实际上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必须要用无数人头和鲜血去解决的。 《康熙王朝》里的朱国治有着和传统文人一样的通病,那就是面对问题无解的时候,考虑问题会非常极端,动不动就"死节"。 朱国治派人偷偷让莫洛开溜,自己就做好"死节"的准备了。他杀了自己的儿女,逼着老婆上吊,自己孤身一人去质问吴三桂,以激怒吴三桂,让吴三桂杀了自己。这样他就可以对大清朝,对康熙"以全其节"了。杀妻儿,是因为老弱妇孺,没有坚强的意志,如果落到吴三桂手中,吴三桂如果利用孩子宣布脱离与大清的关系,投降吴三桂,那样的即便自己死了,这个"名节"就不全了,自己死了也白死。 实际上就在朱国治之死的29年前,明朝的崇祯皇帝,就给大家倾情表演了"君主死社稷"的桥段。崇祯逼着后宫的女人上吊的上吊,不愿死的,自己动手砍。因为他有个逻辑,那就是这些女人一旦被李自成抓住,那就会被糟蹋,这样是侮辱自己名节的。崇祯的遗言,"任贼分我尸,勿伤我百姓一人。"这很明显,崇祯内心的想法与外界实际情况已经完全不对称了,来逼你死的就是你的百姓啊,思维已经进入了一个特别极端的窠臼里了。但是支撑他思维进入窠臼的,便是那句"君主死社稷"。 其实朱国治也一样,支撑他自己进入死局的,对大清朝,对康熙"以全其节"。但是他从来没考虑过,自己是"死节"了,身后留名了,然而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 实际上正史中的朱国治并没有杀妻灭子,"以全其节"。他就是忠于职守,被吴三桂杀害的。把朱国治描写成一个"书生求节"的形象,简直就是一个讽刺。 正史上的朱国治实际上是个田文镜式"酷吏"。顺治16年(1659年),朱国治在江南大力推行"催科",裁抑缙绅特权和压服江南地主,制造了著名的"奏销案",导致顺治18年(1661年)江南苏州 、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因"未完钱粮"被黜革。朱国治此举深得顺治的赏识并重用。但是他的名声比田文镜臭得多,随即引发了著名的"哭庙"案,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被判死罪,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所以朱国治在书生的眼里,那简直就是臭大街的人物,根本不配谈"名节"。但是因为吴三桂杀了他,他最终在《清史稿》中被列入"忠义传"。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吴三桂赢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