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在由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法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共同主办的"2014·上海企业法治论坛"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作专题演讲,从六个方面介绍和分析了政府近几年来服务中小企业的政策、路径、模式、创新和探索及所取得的成效。 上海中小企业目前的情况 上海到底有多少中小企业?报纸上说得比较多的是统计局的口径,2013年统计局的口径是39.7万中小企业。但按照工商局统计,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10万,两者之间有巨大落差。后来,按照税务局交税户头进行意向调查,最后定位在2013年有68万家企业在交税。为什么统计局数字会小那么多?因为统计局按照统计法,所统计的是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所以很多小微企业没有统计。中小企业的贡献是大家都了解的,很多数据可以说明,如用数字6、7、8来概括,基本上是税收占60%到70%,就业占80%。 2010年的时候做十二五规划,讨论的时候大家产生了非常大的争论,就是怎么写规划?怎么去描绘数量、体量、发展的方向。如果按照统计局数据,2005年的时候34万家,2013年38万家,按照统一口径,你没有办法规划中小企业。另外6、7、8贡献率的体量很多年都是不变的,不光上海是不变的,而且上海指标和内地指标差不多接近,都是占了这样的比例。还有就是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实在太多。当时有一个大讨论,什么是政府可以掌控的东西?大家认为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最有效的就是服务了,就是对中小企业在政策和服务上的支持。经过反复研究,这个规划的重点就是如何服务于上海的中小企业。 服务中小企业的六大调整和探索 1.制度服务信息公开 政府的政策是比较多的,天天在出政策,这些信息都发到网上,或者发到国有企业。但是对于上海几十万家中小企业来说,一是不知道政府发了什么文件,因为不一定看得到;二是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据此,政府部门就组织了一些力量,把各委办出的文件,转化为中小企业看得懂的形式,用操作性比较强的程序写出来。请一些专家进行解读。要让中小企业知道这些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么操作、找谁才行。同时,把这些文件汇编在一起,出了一本《上海市中小企业信息速递》。这本《速递》从2011年开始搞,第一期印了16000份,每一份80页到100页,印到今年每个月10万份,全部免费发放。 这本《速递》由政府部门,包括二级政府部门、专业部门、专业机构、专家和分布在上海的各社会机构提供信息。这些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企业家交流,全都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内容。这是纸质的版本。这个《速递》只要中小企业想要就可以通过网络、打电话申请,免费赠送。除了纸质的,还有网络版、微信版和IPAD版。这个刊物办起来也挺费劲的,每个月都解读,就是要让中小企业知道自己该找谁。举个例子,现在会有一些资金申请,但往往是当小企业知道的时候这项申请项目就快结束了。因为以前申报资金都是说10个工作日的期限,小企业不知道,知道了再申请的时候就结束了。因此要求各委办,必须把下一个月你要公报的资金提前预约,告诉人家这个资金是哪个部门操作,哪个人接电话,然后附一个申报程序。这就能够解决中小企业对政策及信息的及时了解和参与,为我所用。当然还不能完全解决中小企业的公平问题。比如很多中小企业参加了申请,但绝大多数企业知道自己企业可能申请不到,因为额度就这么多。这些都不暗箱操作,都是网上公开,这就解决了信息不对等的问题。这些信息基本上覆盖了全上海70万家中小企业,在理论上说就是全覆盖。如果中小企业还有不知道的,有几个途径:可以上网登记,可以打12333电话,免费的。 2.建设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 2009年,上海只有6个区县由招商机构兼带着服务中小企业。2011年公布中小企业地方条例的时候,规定了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必须建立起1+17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也就是说市里有一个,区里有17个,那个时候叫1+18,因为当时卢湾和黄浦还没有合并,后来叫1+17。这个立法很重要,我们按照2011年2012年立法的要求,拿着这本小册子去找社区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抗衡。所以两年时间17个区服务机构全部建立起来,同时市里的服务机构进行大整合,市经信委和工商联服务机构合并,变为上海市唯一的一个。我们又要求区县自己建立组织,叫做1+17+X+N。 X,就是每个区到街道都必须有服务机制,比如说大厦、园区、街道,最后建立了568个,基层街镇、区镇、工业开发区,全部贯彻这个机制。任何中小企业,在任何一个街道和区,都可以找到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人。 N,就是我们社会性的服务自治,我们现在有245个服务机构,列为上海市挂名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今年要建立到360家左右,主要给中小企业提供公益和商业服务。这套体系在全国是率先建立的。上海是第一个把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法律条文的省市。 3.新的政府服务 怎么为中小企业服务呢?通过什么平台?以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就是网站,那个网站上面政策文件多,照片多,但是跟中小企业的关系不密切。两年前做了一个调整,改变政府网站的呆、笨,在工信部支持下建设了服务园。服务园利用云计算概念,把小企业、服务机构、政府,这三方都放在网上,任何中小企业上网都可以提出需求,任何服务机构在网上都要应答这个需求。他们之间的服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公益服务。一部分商业服务。 最近很多企业要到欧洲和德国去收购欧洲小企业,遇到法律问题,于是,就请中国的法律事务所和德国的法律事务所里了解德国资产兼并、税务、劳动法、劳工合同方面的律师提供基本的东西,政府买单。这个平台今年开始试运行,欢迎大家看一看。这个平台不是传统的一种政府网站,而是一个完全活的系统,现在已经有大概6千多家企业在上面,已经有大概9千多个问题通过网上得到解决。 关于服务方面,以前喜欢设一些所谓热线,政府刚开始做的时候,一家服务中心有18条热线,去年,把18条服务热线全部取消了,今年全部并进12345,这是我们对于中小企业家在服务方面做的探索。 4.培育企业和企业家 培养中小企业还要培养中小企业家。因为每个企业家都是中小企业的灵魂。从2011年开始,就将上海市的1500家企业组织在一起,编成20个班,搞了一个企业家上海浦江学校,在交大开办,现在已开办16期。希望上海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别再做以前那种企业了。两年前取消了中小企业政策中"希望你做大"的提法,提出要"做精做强"。组织这些企业的优秀学员去海外、去德国、去瑞士、去美国学习。研修的时候带着问题,怎么看欧美企业做百年老店,怎么看我们的创新和管理创新,有什么差别?据前面5个班学员回来的反应,看欧洲就感觉心静了,不再那么浮躁了;到美国去的学员感觉美国和中国完全两个路子,都很有感触,很有启发。 举两个例子,上海南汇一家做豆腐机器的传统企业,年销售额1亿不到,每年利润在4到5千万。做豆腐机器也能有这样的业绩。企业经营者说他只做高端用户,只做大城市里面的前三名的用户,其他一概不做。从2006年到现在2014年8年时间。产品一步一步往上游走,8年前根本竞争不过意大利和日本企业,但是现在日本和意大利企业全败给他。 另有一个IT企业,几百号人,年销售额好几百亿,但是他利润率只有3%。想告诉大家的是,希望培育前面那样的企业,不想培育这样打着高科技旗号,但是利润率只有3%的企业。我们要培养的是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实践。 5.品牌培育 品牌培育,不用多说了,上海改革开放30多年,现在有多少品牌是上海企业?现在我们在踏踏实实、耐耐心心地打造他们。每一年有精品展,去年第一届,今年第二届,精品展有不少上海小企业的精品展示。 6.关于支柱产业 讲了那么多,没有讲到给企业多少钱。要向国外学习政府采购。欧美国家法律规定,政府采购有一定比例给中小企业。美国是22%,2%残疾人、2%少数民族、2%退伍军人。他们的法律是30%以上是给小微企业。我国政府还没有,希望一年500亿的政府采购,有20%给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30万一个单子,50万一个单子,这样中小企业就活过来了。 另外,告诉大家,2011年的上海中小企业促进发展条例,花了一年的时间,跟人大、法制办研究,上海有4个特色是全国首创的。 (1)两个1/3,政府扶持企业当中,扶持中小企业不得低于1/3。任何资金只要是面向企业的就必须有1/3是中小企业的;扶持中小企业资金当中,扶持小微企业的不得低于1/3。 (2)建立服务体系。 (3)政府采购。 (4)财政资金安排。当时有一点担心,现在看起来非常有效,财政在缩减的时候,这一块不缩减,不缩减有什么好处?就是我们安排可以有序,有法律保障。 最后,对政府的服务和社会的服务怎么界定,正在引进政府第三方评估,也不是政府说了算。刚刚讲的300多家社会服务,这表明以后的资源,不是在支持更多企业,而是在支持300多个服务机构。第三方评估今年年初在酝酿。 以上是过去4年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中小企业办,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做的一些探索。总的想法还是按照法治轨道、按照法律来依法行政,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