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场份额和先后布局,中国的电商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以淘宝、天猫、京东为首的巨无霸电商; 第二层级:以当当、唯品会、聚美优品为主的特卖电商; 第三层级:以小红书、美丽说蘑菇街、洋码头的垂直电商。 然而,拼多多却是一个另类! 有消息称,2017年全年拼多多GMV接近超过千亿! 1000亿是个什么概念? 1000亿年GMV,京东用了10年(2013年), 唯品会用了8年(2017年),淘宝用了5年(2008年),而拼多多只用了2年3个月。 用创始人黄峥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上一代电商创业者玩的都是流量逻辑,帝国竞争和地盘之争。今天再用这套逻辑来玩,显然会失效。 这两年来,拼多多何以成了一头让人又爱又恨的巨兽。 首先,恨拼多多的人: 1、阿里、京东等竞业平台;原因:挖了商家们的墙角; 2、入驻的商家:拼多多不按套路出牌,毫无征兆的处罚商家; 3、消费者。原因:广告满天飞,商品质量差。 其次,赞拼多多的人: 1、在淘宝上没有流量的商家(终于可以起死回生了); 2、满足便宜心理,享受性价比高的消费者; 3、走低价,薄利多销的个人店主。 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骂的人和赞的人是同一批人。总之,毁誉参半,争议很大。 淘宝为何害怕拼多多? 在外界看来,淘宝害怕拼多多主要是担心抢占其市场份额。在笔者看来恐怕没那么简单,稀释淘宝的市场份额是水到渠成的事,而真正让阿里忧郁的是: 1、拼多多支持的微信支付系统; 2、拼多多的拼团低价高频战术为扩充其他品类铺平了道路。 拼多多成功的逻辑类似于今日头条,只不过它将今日头条放入信息流做成了商品流。这套打法完全区别于主流电商的流量玩法。尽管后来的京东、唯品会也推出过类似的(拼团)玩法,但对于他们来讲,拼团不过是一个创造GMV增量的工具。真正带动消费、激发底层消费者欲望的还是拼多多。 和拼多多一样,微信支付几乎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在支付市场上和支付宝平分秋色,甚至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微信的小额支付覆盖率更广。 尽管在消费者的心智占领上,拼多多被打上低价便宜的标签,但诚如黄峥所言,拼多多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满足用户心里占便宜的感觉。类似于这样的困境,小米曾经也有过,便宜不等于低价。凭借性价比高,只要产品问题不大,笔者相信,拼多多进入其他品类,对于淘宝这样的巨头来讲,又会是个麻烦。 拼多多是社交电商吗? 如果我说天猫、京东是B2C电商,小红书、美丽说蘑菇街是内容电商,估计大家都不会觉得有太大的意见,但我说拼多多是社交电商,很多人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拼多多是社交电商吗?这种低价+拼团的模式在微信里还能持续发酵吗 社交电商拼的是关系链,是参与感是口碑,而除了熟人相传,微信群裂变之外,拼多多其他的做的并不是太好。 可以说拼多多打开了微信购物的一个口子,但终究和张小龙构想的社交电商形同陌路。社交电商时代,用户想要的是所看即所得,用完即走。产品好,点个赞,体验差,吐个槽。而不是9.9的低价利益蛊惑。 拼多多能否突出重围? 不管怎么说,拼多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淘宝之前遇到的所有问题(假货、流量红利到头、政府管制等),接下来拼多多都会遇到,而且会加速到来。 能否持续吸引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 能否真正将价格敏感用户逐渐转化为价值敏感用户; 能否通过算法将海量商品精准推送到冲动消费、理性消费、发泄性消费的用户手里; …… 这些都是拼多多即将要解决的问题。 没错,淘宝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电商市场的基础,对于今天进入电商市场的后来者而言,可以不用去解决快递的问题、支付的问题甚至是供应链的问题,但你依旧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购物的体验、用户的满意度。 我很欣赏黄峥的"错位竞争"的理念,黄峥说,淘宝一直倡导C2B,但做不起来,就是因为淘宝的千人千面相当于个性化搜索,搜索本身是长尾的,很难做反向定制。而拼多多是把海量流量集中到有限商品里,有了规模之后再反向定制,从而极大降低成本。这也是沃尔玛和costco的差别,拼多多的终极定位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costco。 淘宝是流量逻辑,主体是搜索,用户要自己去找商品,所以需要海量SKU来满足长尾需求;拼多多代表的是匹配,推荐商品给消费者,SKU有限,但要满足结构性丰富。 为什么我们不能是另外一个存在? "阿里京东滴滴美团,他们是帝国式竞争,有明确地盘的界限,但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思路不该是这样。" 说得好,为什么不能是另外一个存在?笔者也非常期待这个与众不同的新物种的存在!这样市场才会朝更加健康多元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