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终于登上了圣殿山


  2019年8月,时隔四年又去了趟以色列,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大学四年。头一次去是儿子去海法上学后不久,去看看没什么独自在外经历的他在那的学习、生活状况,第二次就是去见证他这段在以色列学习经历的结束。除了主要任务,当然也得去其它地方转转。以色列这个在中东阿拉伯人地盘上凭空生出的犹太人国家,的确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好好看看。夫人将我们这次以色列之旅从出发到返回每一天的经历弄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流水账《读你三遍也不厌倦》。我没有那么详细的记录,只好说点旅途中印象较深的事情,算是给她的流水账加几个注解。
  到了耶路撒冷,就想去圣殿山上近距离看看那座经常在照片上见到金顶清真寺。
  但第一次去以色列时,可能是错过了开放时间,到了西墙下,却没能上到圣殿山上,只能在下面看到山上的建筑露出的顶端部分,有点遗憾。这次专门查了开放时间,按时过来。终于如愿以偿。
  圣殿山(TempleMount)是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东南角的一块高地。之所以称作圣殿山,是因为历史上犹太人曾在这片高地上两度建起规模宏大的宫殿,犹太人在此供奉他们最神圣的宝物----里面装有"十诫"的"约柜",并举行重大祭祀和祈祷活动。
  最早的圣殿大约在公元前957年由所罗门王下令兴建。相传建造中使用的都是上佳石料和珍贵木材。宫殿气势恢宏,史称第一圣殿。公元前586年,古巴比伦王国占领耶路撒冷,宫殿被付之一炬。约柜也从此不知所踪。
  被俘的犹太人都被押往巴比伦,沦为奴隶。有一首曾经非常流行的歌曲《巴比伦河》,旋律流畅优美,就是写的那些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思乡之情的。我几年前也有一篇短文介绍过这首歌《BytheriversofBabylon犹太人永不磨灭的信仰》。
  之后,巴比伦为波斯国所灭,波斯国王放这些犹太奴隶重回家园,并支持他们重建圣殿。公元前515年,圣殿开始重建。到希律王时期,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圣殿原址上又重新出现了一座规模更加宏大的宫殿群。这就是第二圣殿。然而,公元70年,罗马帝国对耶路撒冷发起攻击,犹太人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但无法抵抗强大的罗马军团,最终城池陷落。为发泄对犹太人不屈抵抗的恼怒,帝国士兵疯狂烧杀劫掠。圣殿山上的宫殿摧毁殆尽,只有圣殿山西南角的一段不足百米的高大而坚固的城墙得以保存下来,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西墙"。据记载,圣殿第二次被毁,竟然和第一次被毁的日子是犹太历的同月同日。因此,这一天,也成为犹太人一个重要纪念日"圣殿被毁日"。
  罗马统治者不仅摧毁了城池,还将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从此,国破家亡的犹太人四散逃离,浪迹天涯。然而,散布在各地的犹太人依然牢记他们祖地,历尽艰难,也要回到耶路撒冷,来到圣殿山的西墙边,向他们的神灵哭诉、祈祷。西墙也因此被称作"哭墙"。
  历史科普暂歇,回到现在。
  我们又一次来到西墙,准备从这里的入口上圣殿山。上山前,再次进入西墙祈祷区,手抚城墙巨石,感受其中的历史沉积。很奇怪,虽然已近正午,阳光很强,但石头摸上去毫无热度。照说该是晒得发烫才对啊。以我猜测,应该是这些石头本身散热很快,而且体积巨大,受热面只占整块石头很小的一部分,很容易就被整块巨石吸收了,故墙面上感受不到多少热量。不知这样解释是否科学?
  游客上圣殿山是通过一段廊桥,从上面越过西墙,进入圣殿山。
  这就是通向圣殿山的廊桥
  从廊桥上往下看的西墙
  圣殿山顶上面积没多大,基本呈一个长方形,长宽分别300米和200米左右(没查资料,自己目测)。当然,现在山上已没有"圣殿"了,而是二座清真寺及花坛等建筑。位置居中的就是那座心心念念想来近处观瞧的金顶清真寺了。"金顶清真寺"因其金光闪闪的圆顶而得名,也叫萨赫莱清真寺。萨赫莱是阿拉伯语"岩石"之意,传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此乘飞马踏一块巨石升天,这座清真寺就围绕这块巨石而建。两个名称各自突出了"顶"和"岩"的特点,而它的英文名则把两者都囊括了,叫做"TheDome of theRock"。它的基础建筑为正八边形,上蓝下白。白色部分用的是质地如汉白玉的优质石料,细糯光滑。上部总色调蓝色,其间有整齐而间隔均匀排列的窗户,还有夹杂绿白灰多种图案和文字。最上面就是那个金色圆顶了。据说瓦片上覆盖了金箔。整个建筑的正八边形使其颇具对称的美感,而白蓝金三色搭配对比强烈,令人印象深刻。萨赫莱(金顶)清真寺如此深入人心,几乎已成为圣城耶路撒冷的标志了。
  靠南边的名为阿克萨清真寺(Al-AqsaMosque)。与光鲜亮丽的金顶清真寺相比,它虽然大很多,却低调的多,甚至都感觉有点灰头土脸。
  但"阿克萨清真寺"这个名字可是如雷贯耳。因为人们经常会在有关巴以冲突的新闻中,听到这个名字。不过,需要指出一点:绝大多数情况下,各种报道中出现的"阿克萨清真寺"并非是说的眼前这座有屋有顶的建筑,而是指的圣殿山上的整个建筑群。也就是说,还有一个广义的"阿克萨清真寺",你可把它理解为一个"乔家大院",而其中最大的一间屋子也叫"阿克萨"。不过大院里最重要的是那间名为金顶清真寺的屋子。不仅因为它外观光耀夺目、远近闻名,更重要的是屋里藏着登天石那块绝世珍宝。正是这块宝贝给这个阿克萨清真寺这座中东乔家大院赋予了灵魂,使它成为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地。但是,这个圣地,偏偏是在犹太人传承数千年的至圣之所---圣殿山上。于是,对这片地方的所有权、管理权甚至命名权的争夺长期、经常引发以色列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
  1948年,在被驱逐出后二千年,犹太人又重新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国。经过三次同阿拉伯人的战争,以色列逐步控制了耶路撒冷全城。当然也包括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不过,虽然圣殿山已在掌握之中,以色列也不敢在此为所欲为,以免触怒穆斯林世界。因此,以色列与约旦政府达成协议,以色列只负责圣殿山外围的治安,圣殿山上(即阿克萨清真寺)的管理则由约旦的一个伊斯兰宗教委员会负责。犹太人可以上圣殿山,但不得在此进行任何宗教活动。
  这种安排是犹太人和穆斯林之间各自妥协的结果,有助于缓解双方的对立,但没有解决这块地方到底归谁这个根本问题。正因如此,双方都有人对此不满。一些犹太人认为圣殿山本来就是他们的圣地,过来祭祀祈祷有何不可?而穆斯林则对以色列控制着阿克萨清真寺的进出感到愤怒。因此,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为了这块双方都视为自己的圣地的所在争论不休,甚至发生流血冲突。而2000年9月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强闯阿克萨清真寺"应该是最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了。
  非穆斯林是不能进入清真寺的,这大家都知道。所以,听到新闻说沙龙强闯阿克萨,觉得沙龙是很过分。但明白了新闻中说的"阿克萨清真寺"实际就是圣殿山后,又感觉沙龙也没做错什么,因为以色列和约旦的协议是允许犹太人上圣殿山的。尽管如此,沙龙做的也不是完全没毛病。如果他只是不吭不哈上去逛一圈,或者再冲镜头比划个剪刀手自嗨一下,估计也不会闹出大乱子来。但沙龙偏不"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作为即将竞选总理政治人物,他要以此向选民显示自己捍卫犹太人利益的决心,就要大张旗鼓地去。因此,沙龙去前好多天就公布上山日期,并且,面对巴勒斯坦及许多阿拉伯国家要求其取消行程,否则将引起"严重后果"的警告,沙龙仍坚称要如期前往。到那天,沙龙在众多安保人员的簇拥下浩浩荡荡来到圣殿山。而那里早已聚集了大批群情激愤的巴勒斯坦人,要阻止沙龙强闯穆斯林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双方于是产生了严重的流血冲突。这成为引发巴勒斯坦人第二次"起义"的导火索。巴勒斯坦人开始对以色列犹太人目标袭击,而以色列也毫不留情地对把勒斯坦人进行报复。这种暴力循环一直持续数年才有所缓解。这场因阿克萨清真寺引起的冲突,给巴以双方都带来不小人员伤亡和损失。
  此后,以色列方面对犹太人在圣地的行为的管控,内塔尼亚胡政府还多次在"敏感时期"下令内阁成员及国会议员等政治人物不得进入圣地。因此,那时至今,这个被穆斯林和犹太人都尊奉为圣地的所在大多时候还算平静。就像我们这次来看到的,来此的各地游客虽没有国内热门景点那样人头攒动,也可算是熙熙攘攘(其中应该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有),他们在山上悠然自得地观光拍照,近观建筑,远眺市景,一派安乐祥和景象。
  看这一家人怀里抱着,后面跟着,其乐融融
  不过,我们登上圣殿山后仅2天,"圣殿被毁日"来临,看到新闻报道说,当天许多犹太人上圣殿山举行纪念活动,而以色列方面并未有效阻止,引起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冲突,造成数十人受伤。
  正如前面所说,圣地归属这个根源问题没解决,在圣殿山或者阿克萨清真寺发生冲突的事件,还会不断重演,但解决这个问题谈何容易,双方即使有心和平,也不可能轻易让步,否则对自己人没法交代。看来今后很长时间,这块硬骨头很难啃得下来。目前双方都能做的,也只是尽力减少冲突发生的次数和规模了。
网站目录投稿: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