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山杠爷》是一部由范元执导,李仁堂 / 董丹军 / 毕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告山杠爷》影评(一):"法制?" 国家真的像是一个利维坦,庞然大物,所以,我只能祈求一个圣人的出现。山杠爷式的人物,我是无比认同的,正是有这种人,村庄才能凝结成一个实体,否则,只是物理意义上的集聚,有什么意思?当国家粗暴的一刀切,将"法制"植入这片大地,多少的水土不服者就这样像车辙下的蚂蚁?微博上,有人说,我想去你我都想去的未来的那一天,我实在想看我们将被历史怎样定义,被未来如何审判。闫云翔对国家的强制力的接手与撤退的批判,值得深思。 《被告山杠爷》影评(二):法治的中国化 《被告山杠爷》说的不是一个道德与法律的问题,而是涉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问题。即从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社会治理模式如何选择:人治与法治。山杠爷对"堆堆坪"的治理是真的人治,得其人(贤人)而治,(至少现在延续的"人治"还没有山杠爷这片丹心,这点无私),而且它确实起到了法律不曾有的效果。可治理模式需要不断地检验,换句话说,不能以实用主义的"结果性思维"去评析"人治"。法律肯定有运作成本,但人是制度导向的产物,从不习惯到习惯,只要法律有权威,它肯定能立起来。 《被告山杠爷》影评(三):清官还是法官 山杠爷自认两袖清风,刚直不阿,最后却"犯法"了,被自己的孙子告上了法庭。 这部电影值得反思的太多,折射的社会问题也实在尖锐,在法律不普及的大山里,人们按照数百年流传的习俗生活着,村里的最高制裁者山杠爷就是一个"法官",大小事物由他来秉公办理,然而这个秉公是秉的传统所谓公道,而不是宪法。 电影拍摄手法熟练 ,悬疑迭起,故事精彩纷呈,也令人步步叹息。法与德,法与传统,法与教育,都是我国需要去一步步追求平衡的,我国的普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破除传统陋习依然刻不容缓。 一部值得深思的农村电影,诚意推荐 《被告山杠爷》影评(四):农村的法 虐待老人的村妇,偷鸡摸狗家暴的酒鬼,不交公粮的滑头,这些人为非作歹的时候"正义"不见了,事情解决后"正义"板着脸来找杠爷,为"受害人"要公道来了。 这未免太不顾及人们的感情,说什么这是违了法要不得,实在是披着理性外衣的道德冷漠。 外出打工不回家种田的青年,修水库时自私自利,忘记乃至戏谑自己身份的党员...这些本来对杠爷有怨气的人,后来明白了杠爷的好,村民们也为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杠爷求情。但是... 是,杠爷有些做法不对,违反了法律。但当时的农村社会还缺少法制成长的土壤,如果没有杠爷这样的家长来处理村里的事,基层政权又没有及时跟上,日益破落的农村该怎么办?呼唤新乡贤啊! 我的想法很幼稚,还请各位朋友见谅。 《被告山杠爷》影评(五):德治与法治 一直期待看这样题材的电影。 这也是当今中国的真实写照。 中国太大了,太多元了,许多传统的习惯依然在沿袭着,且并非都是守旧和落伍。 民治与法治,道德与理性,一直希望中国社会很好地融合现代和传统,却依然是困境,依然是冲突。 堆堆坪其实就象一个国家,法治不能解决的问题,山杠爷却用他和村民习惯的方式解决了,却触犯了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的同时,"一刀切"和一种尺度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漏洞。 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在群体素质尚不能配合法制和民主的情况下,德治仍然具有很强的补充作用。 试想,如果山杠爷的做法放在文革期间,难保他就不作为真的"南霸天",而受到冲击和批斗。 依然觉得这个题材仍不够劲,如果把背景放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植入宗族治理,电影将更有看头。 《被告山杠爷》影评(六):杠爷 导师上课讲中国共产党领导方法时提到的电影。很好的一部电影,反映了许多现实问题,从不同角度解读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如老生常谈的法理与人情的关系问题、领导方法的问题、基层农村社会的管控与治理问题、开明专制与民主的问题等等。不可否认,山杠爷是一位有理想信念,对党忠诚,执行党的政策不折不扣,清正廉洁,爱憎分明,有魄力有手腕的强势领导,似乎可以算得上现在大力提倡的"李云龙"型干部,放在当下绝对属于干部队伍中稀缺品。但为何这样的好干部,最后仍然免不了牢狱之灾,难道仅仅是因为山杠爷是个文盲,缺钱法律常识吗?或许并不是,从山杠爷和孙子以及县检查人员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山杠爷有自己对村庄管理的非常稳定的理解,他深信法律那一套并不一定适用于堆堆坪,即使他有法律常识,也许他依旧会采用自己的手段。这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人们的身子步入现代,而思想却依旧停留在传统,甚至传统因素根深蒂固,基层农村该如何更好地治理? 未完待续~ 《被告山杠爷》影评(七):多给人治到法治的转化一点时间 机缘巧合,在法律电影选修课上,走进了堆堆坪,走进了山杠爷的"理想国",在这小小的山头上他站在道德制高点,按照"上面"的指示守护者堆堆坪的安宁,捍卫着堆堆坪的基本道德准则。 电影一开始提及山杠爷与刚从学堂回来的孙子讨论村规与国法的区别,最终又以孙子主动承认是自己为了弄明白村规与国法哪个更重要而向警察举报了山杠爷作结。这一伏笔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回头一想,一个孩童的好奇心就将原本平静的堆堆坪从山杠爷的"指挥"下释放了,或者说从此在堆堆坪上山杠爷的人治时代一去不复返, 究其本质,还是应该说法治解放了人治,中国的法制化进程正在推进。 山杠爷犯法而不知到认罪伏法这一过程生动地展示了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特殊的法律普及途径,也说明了当下农村普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反观当下,我们的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而法制时代却时不时在倒退,我们在追求所谓"公正"人治的路上破坏了法律底线,阻碍了法治社会建设。我们需时刻警惕山杠爷的"国法就是村规,村规就是国法"思想,时刻谨记"法治高于人治"这一根本指导思想。 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多给热心的山杠爷们一点善意,也多给人治到法治的转化一点时间。普法之路漫漫,愿你我携手,砥砺前行。 《被告山杠爷》影评(八):比我还要老的电影 因为老师的推荐,我才知道这部电影的。 看到封面一个老人的两行眼泪,说不出的感觉。 他的蛮横,他的柔情,他的坚硬,他的泪水。真的是典型的中国汉子。作为生在这个大时代里,身边这样的人真的很少。也许我能在他身上看到我爸爸的样子,但是我知道他的伟大是一村的人说出来的,我爸爸的只是我心里认为的。 "被关进大牢是不是就要撤销党籍?"他关心的是我不能理解的,现在的我们想要入党,有几个是抱着振兴中华目的?或者会有人是要报效祖国的?至少我很惭愧的不是,我至少觉得也许它对我的未来有好处罢了。那个时代人,心里的纯净真的容不下我半点玷污。 上面一个决策,下面一个方法。那是过去。 上面一个政策,下面一个对策。这是现在。 在感情线上,我泪流满面。我站不上法律线上。 为什么法律就一定是无情的,为什么"法""情"不相容?法不是人创造的吗?情不是人专有的吗?为什么当初创造法的时候融进去情?法的源头在哪里?这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我身边也有类似的事,为了更好的管理好整个团队,他不得不格外严厉,当取得满意的结果的时候大家似乎一下子就理解了。但是最后还是和整个团队崩了。 个人越来越被看重了,自由越来越被追求。没有人喜欢被压制,被辱骂。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并不意味着集体的利益就能最大化。在不一样的条件下,我们应该调整自己,适应整个集体。 《被告山杠爷》影评(九):礼治和法治,及法律的意义 很小的时候看过这部电影,只记得是部不错的电影,现在无意间翻出来重温,感触颇深。 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社会其实都是靠礼治,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堆堆坪其实就是个大家族,而杠爷这个形象其实就是族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大家族。 因为时代背景和各种原因,这个大家族贫穷,落后,偏僻,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就连身为正义的化身的杠爷也是"只识礼却不懂法",他为了整个家族的幸福,做了很多他认为对的事,为了整治歪风邪气刁民泼妇,更是用了铁腕手段,他错了吗?他没错,至少他认为他没错,绝大部分村民也认为他没错,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毫无私心,更是符合传统道德,自私的讲,我也认为他没错,可就这么一个大公无私,约束他人的人,自己却犯了法,为什么? 首先,自然是因为大家的法律意识淡薄,这也是这部普法宣传电影的意义所在, 其次,就是中国的道德和法律有许多相冲突的地方,你认为是对的事,在法律上却不一定对,比如领了结婚证而不办酒筵,合法不合礼,办了酒筵却不领结婚证,那就是合礼不合法了。 最后,也是最有意思的,就是没人或者说没有人有能力对杠爷进行监督和约束,他只能靠自我约束。杠爷是无私的,无私所以无畏,因为无私无谓,所以他才成了权威,也正因为这些,他已经听不进意见了,提议修水库遭到反对他是什么态度?私拆他人信件别人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他是什么态度?孙子告诉他违法了他是什么态度?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凌驾于所有人之上了,他要做,也能做他认为对的事,哪怕是只有他认为对的事。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这个性质就很恐怖了。 法律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法律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要凌驾于所有人之上,无论是谁也不能特殊,杠爷用他独特的手段把这个大家族治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前提是他作为家族的最高领导者的无私和正确,如果他和他的继任者存有私心,或者做出了他们认为是正确的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决定,都有可能把这个大家族引向深渊。 这个时候,这把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尺子就显得尤为重要——哪怕是最高领导者也是需要被监督和约束的。 当初的创作者估计都并没有这些意思,只是我自己瞎想的罢了。 另外觉得电影里言必有dang有些多余,有点画蛇添足,即便去掉也完全不会影响剧情。 《被告山杠爷》影评(十):合乎理 合乎情乎 看完真是忍不住说道一下我是看的秋菊打官司后看的山杠爷 两部电影长度非常接近 而山杠爷确实是更为的深刻 不得不说范元确实有一手 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来呈现这样一个故事 很棒 将山杠爷所在的堆堆坪的主要冲突捡出来 然后就是主题 这电影似乎就是给中国人量身定做的 中国人(或者说当时的人)必定是感慨万千的 在堆堆坪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山村 受到古老的礼教的约束形成的山杠爷这一村长(类似于部落首领般)的人物 几乎是人人对其言听计从 无论是卖酒的大妈 还是被拆信的姑娘等等 都是非山杠爷不听 这是中国到现在可能都还存在的社会结构 即使被弱化 在如今的偏远山村仍是村长一口话的阶段 而山杠爷又深受WG之影响 对上言听计从(诸如收粮 配合工作)对下则以父母(父母官..?)的态度对待 那游街 大喇叭通报则自然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凡此种种 皆为现代法治所不容 毕竟人权在当时也是提到台面上的事 那毛主席的画像和先进则可以象征那个时代的过去 在人心里留下 那说到具体的游街 拆信 修水库 拘禁 强交公粮 这些在看官看来绝然是违法之事 但究其原因 却似乎令我不断摇摆 山杠爷作为公正的代表 在山村这个礼教社会中扮演一个支配人的角色 亦即他必须在合乎礼法习俗的方式中对人判决 也不难理解他对这些事固执的看法 而在众人眼中也是正确无疑的 若无村规 何来堆堆坪这样的安定 而恰恰是这个村规体现出的山杠爷的个人权威高于一切 他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刻提出增加规定而无人敢反对 影射那个不可言时代类似封建制度的个人崇拜是多么令人绝望和失望 但是故事在塑造山杠爷人物的时候却以一种"一蛮三摸"的态度 让礼法的发挥和延伸在社会道德方面更相近于理想社会 即人人互帮互助 可惜这个条件要在山杠爷这样的权威下发挥作用 就像村口那块牌坊一样 礼法还是深深地影响着山村里的人们 说到最后 假使山杠爷离开了 这个村民心中的支柱倒塌 其树立的所谓标杆也会随之而去 就像后来那个无赖开始得到了更多的听众开始 而老一辈人的尊敬也会随着时间而快速消磨 电影最后留给我们的思考就是在法治社会刚刚推行 而农村还处于习俗管理秩序的情况下 到底该以何种管理方式去推动这样的法治建设 其实山杠爷最后说的并不太错 让娃娃们多读书 加强教育 以后人人懂法 素质也高 就不需要无谓的管教了 而影片中以强硬的姿态干预一个正在改变的山村 是否不合情而只合理 留待他人思考 影片中对于堆堆坪那样美丽的村庄风景的拍摄真令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