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茶的品饮要素及文化介绍


  中国茶的品饮要素及文化
  一、饮茶方法
  1、最初为混煮羹饮
  《广雅》称:"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指的就是混煮羹饮法。
  2、唐代的煮茶
  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茶"的名称有: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荈,四曰茗,五曰蔎,这些都是茶的异名。
  唐代盛行的是煮茶法。煮茶结果,会在茶汤表面泛起一层"沫饽",唐人称它为"汤花"。
  唐代煮茶,烧水讲究"三沸":一沸(水泡如蟹眼)时加盐,二沸(水泡如鱼眼)时投茶,三沸(水如腾波鼓浪)时停止煮茶。
  3、宋代的点茶
  点茶时,先要将茶碾成粉茶,称为碾茶,不能叫擂茶。擂茶是中国湘西地区的一种饮茶方法。点茶时,漂浮在茶汤表面的白花,称为汤花。点茶有时,还进行沏茶技能竞赛,称为"斗茶"。
  宋代的天目茶碗是当时由日本来华学习佛经的高僧带到日本去的。
  4、明代的(撮)泡茶法泡茶法,也称撮泡法,盛行于明代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二、沏茶器具
  沏茶择器,非常重要。所以,茶人说:"器为茶之父"。不同的茶,由于茶性不一,沏茶所用的器具是不一样的。
  唐代用煮茶法煮茶。煮茶的第一步是烤茶,接着是碾茶、罗茶、煎茶和品茶。唐代时称制茶的工具为茶具,当代称饮茶的器具为茶器。所以,碾和罗(合)都是煮茶器,不能称它为茶具。
  唐代陆羽对饮茶器,最推崇的是"类冰"、"类玉"的越州青瓷,它产在浙江省内。青(釉)瓷,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煮茶用的器,多用铁制作而成。陆羽《茶经》中用的舀水器,其实就是用植物果壳制成的瓢。
  此外,在唐代瓷器中,著名的除越州青瓷茶器外,还有产于四川大邑窑的白瓷茶器。
  另外,唐时还出现了黄、紫、绿三色的三彩茶具。
  宋代点茶用的是产在福建的建盏。
  明代开始,紫砂壶兴起,名家辈出,当时最著名的有时大彬。如今,时大彬壶市场价要几十万元人民币一把。
  清代著名的紫砂壶有曼生壶,它是有陈鸿寿(又叫陈曼生)设计的,所以叫曼生壶。
  近、现代紫砂茶具制作大师有顾景舟、蒋蓉等。在紫砂茶具产地中,最有名的是宜陶,它位于江苏省宜兴的丁山。所以,宜兴又称陶都。
  明代以后兴起的青花瓷的色彩,是由于釉中含有钴矿物质,再经高温煅烧而成为青色的。
  明代茶具中,著名的还有盛产青瓷的"哥窑"、"弟窑",它产在浙江龙泉。
  用玻璃杯泡茶,最好选用壁厚、底厚、口大的杯为宜。
  嫩茶的主泡器,一般选用质地硬的茶器(具),如玻璃杯、瓷杯等。
  添加茶常用盖碗冲泡,不用紫砂壶(杯)冲泡。
  泡沫茶为了使茶汤有泡沫,可选用摇动调酒器来解决。
  茶点器皿,以美观、大方,能愉悦心情,增加饮茶感为原则,不必强调形状、质地和色彩的统一。
  三、沏茶用水的选择
  水与茶的关系非常密切。俗语说:"水为茶之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龙井茶,虎跑水"称为"西湖双绝"。而经过人工净化的自来水,虽符合卫生标准,但自来水往往用氯化物消毒,会影响茶汤品质。有的自来水,因含有铁质,会使茶汤色泽呈现"黑褐色"。唐代的张又新写了一本《煎茶水记》,细述了鉴水试茶的水品。
  唐代的刘伯刍,认为"扬子江南零水"为天下第一。
  陆羽在《茶经》中,将水分为三等,认为:山水上,河水中,井水下。
  明代开始,北京的玉泉,定为宫廷用水。
  在自然界中,只有雪水、雨水、露水,称之为软水;其它如江水、河水、湖水、池水、井水等都是硬水。
  四、其他需要注意事项
  绿茶性凉,所以夏天饮绿茶好;红茶性温,所以,冬天饮红茶为上;秋季则以饮花茶为宜。
  由于食盐中含有氯离子,会影响茶汤品质。现代人泡茶是不加盐的,这与唐代及唐以前的人是不一样的。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擂茶、青豆茶,因茶中放了其它食品,制作时,也会放些盐,调节口味,这属于民族茶艺。白族的三道茶,它是民族茶艺,它的第一道茶为苦茶,第二道为甜茶,第三道叫回味茶。这是做人的哲理,包括成家立业,都要先苦后甜,多多回味,牢牢记在心中。
  来源:云南省茶协技术交流培训部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目录投稿: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