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是一本由马立诚 / 等著作,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页数:4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交锋》精选点评: ●十多年后,我们连交锋的意愿都被抢钱的冲动取代了 ●感觉不大= = 我和报告文学气场不和吧... ●上学时,跟风读的。 ●蛮好看,有点道理 ●节操指数突破天际,求别考 ●右派的书,但没想到把我变成了左派,呵呵 ●中国的问题在于反"左",现在仍是。78年是告别旧体制,97年确立了新经济体制,下一步应该是政治了,新政治体制定型后,才是文化模式定型。中国的第二次社会大转型还任重而道远。 ●改革的阻力真不小 ●大名鼎鼎啊 ●特定时期有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 《交锋》读后感(一):我们的思想需要由谁来"解放"? 在中国,路线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是激烈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路线方针对中国太重要了。然而,更重要的是,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不再需要路线、方针、指导思想,什么时候可以一切都在法制的框架下运行? 《交锋》读后感(二):伟人的智慧 交锋是一部非常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它记录的是中国三次思想上交锋,从中可以体会到一句话,那就是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小平同志那么高瞻远瞩的决策,曾几次把中国发展的火车头定位在正确的轨道。小平同志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学者,但是革命斗争实践中的磨砺和丰富的阅历和过人的智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他在那个时代能超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小平的语言平实,其实做大的东西往往是平实的。因为真理都是平实的,只有没有掌握它的时候才需要晦涩的放言。 《交锋》读后感(三):曲折中能否前行 在全球宏观经济一片黯淡,即便被视为奇迹的中国也步履蹒跚的现下,回顾过往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说它野蛮也好,说它粗放也罢,总有一种双城记开头狄更斯的感慨: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 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相比,交锋的脉络更为清晰,这大抵是编年史和纪事本末的体例所致。交锋如其副标题所列示,主要围绕着1978年,1992年和1995年前后的三次思想解放而成书,对每一次思潮前如何山雨欲来,思潮中如何激烈交锋,思潮后如何余韵悠悠,交代十分清楚。尽管囿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忌讳,对某些史实进行留白,但仍然不失为一本有诚意的作品。 看这本书的最主要感受有几个: 其一,突破思想的桎梏何其艰难,从众说纷纭中洞悉真相何其可贵,风雨飘摇中屹立中流何其伟大。 其二,中国人真是天生的政治家,看作者从字里行间分析每一份文件,每一份万言书的意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杀机。 其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这句话在自然科学领域是不是如此,但社会科学领域确实如此。 《交锋》读后感(四):为理想主义掬一捧泪 1992年10月,北京,中共十四大召开,进行了十多年的改革终于有了一个正式说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同月,北京大学的解万英教授跳楼自杀。 这一事件成为那几天中关村一带的新闻。各种私下的议论在中关村流传: "这样的老‘左’,多死几个中国就有救了!" "死者为大,这么说太过分了吧!" "别管‘左’右,老谢死得像个人样!"且比那帮嘴上马列主义,暗地里跑官搂钱‘左得利’们强多了!" "这年头,理想、信仰值几个钱?他也真是傻透了,何苦来!" (见《交锋》一书206——207页) "亲戚或余悲,他人业已歌"。解万英教授是个小人物,残酷的现实注定他的死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吵闹喧嚣掩盖了死亡本身。没有人想去问问死亡背后的微言大义。左和右都在拼命冲刺,利用他的死为自己谋取利益最大化。 十几年过去了,当社会再无理想主义后,人们才能感受到他纵身一跃时所蕴含的力量。 今天,环视四周,实用主义的前景日盛一日,理想信念早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没有理想信念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有人胆敢承认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无论他信仰左还是信仰右,等待他的都将是冷漠和嘲讽。对某些人而言,丧失理想信念,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理想信念的人才是可耻的。这些人有一套无往不利的逻辑,所谓的理想信念全是骗人的玩意儿,所谓的理想主义者全是善于表演善于伪装的宵小之徒,他们装圣人,他们欺骗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人民受够了理想信念的折磨,中国人民要和理想信念告别。一幅吊诡的画面在中华大地上游荡,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不仅不必担心道德的讨伐,反而自封为道德楷模。流氓应该被人尊敬,无赖可以变得崇高,一切都倒过来了。我们目睹了种种怪现状,却又无可奈何。几千年的中国,理想主义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灰头土脸。 尽管理想主义已经自我放逐到社会的犄角旮旯里去自伤自怜了,但还有人不满意,他们不仅要把理想主义打翻在地还要踏上一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他们叫嚣今天的现实是理想主义作茧自缚的结果,是理想主义造成了20世纪中国的大混乱,大灾难,没有理想主义的干扰,什么现代化什么民族复兴早实现了,今天再不和理想主义告别,中国将永无宁日。他们来势汹汹,咄咄逼人,对理想主义必欲除之而后快,对理想主义绝不妥协决不宽恕。 理想主义果真如此十恶不赦,犯下过那么多罄竹难书的罪行吗?20世纪中国社会的灾难和理想主义有关系,但理想主义绝不是这一切灾难的真正凶手。追求理想信念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中国没有一套成熟的游戏规则和议事体制,无论是左还是右的理想成为社会主流价值,总会发生左或右利用自己的手中的权力压制对手的事实。这种事实是血淋淋的,没有温情和人道,没有妥协和折中,除了人头滚滚就是血流成河。但是那些手握大权,杀人如麻的"理想主义者"中有多少是在追求理想信念?无论流行左还是流行右,总有善于投机钻营者混入其中,趁火打劫。对他们而言,流行的理想信念是左还是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从中的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得比失多,摇旗呐喊,擂鼓助威,他不请自来;失比得多,他轻则冷嘲热讽,重则赤膊上阵、大打出手。一套不成熟的游戏规则和议事体制,再加上一群善于乘势而起的小人,造成了理想主义在20世纪的中国的败走麦城。 理想主义已经随风飘远了,无论如何召唤,短期内也不会有人被它附体了,就用《交锋》中的这段话作为结束,但愿理想主义不要走远,有需要时它依然能挺身而出。 只要是真诚地为信仰方面的问题献身,那么,他们的人格当中都有力度存在。常言道:"想个明白,死个痛快"未必不是一种"正果"解万英的死,如果真如"假说"所言,那么我们无论怎么不同意他的看法或观点,也都回默默失哀,表示肃敬。(209页) 《交锋》读后感(五):患贫患均,向左向右 这本书很不错,对我来说有一点中国现代史的味道,因为他讲的正是我有记忆之前的那些故事。当然,此书也有些政治使命,就是为改革摇旗呐喊,而这些政治思路在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后,证明它是正确的。 书的主线就是"交锋",是建国以来改革派在思想领域三次与"左"路线的激烈交战。一次是1978年的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开放;第二次是1992年南巡,要深化改革,第三次是1997年,要继续深化改革。三次交锋,分别打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让中国持续解放生产力,获得更大发展。 书中总结道,三次交锋都是同"左"路线的斗争,在警惕"右"的同时,主要防止"左",因为冲破一次左的阻碍,生产力就上一个台阶。这些观点现在看来都很有意义,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些年代的我来说。 了解历史,就需要用历史来指导现在,那现在是否还需要同"左"做斗争呢?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因为在距离1997年已经20年的这个时代,我们提出继续深化改革,不就是强调要继续同"左"做斗争,继续给经济的告诉发展松绑吗? 这样看来,继续松绑,给更宽松自由的环境就行了吧?我看不行,现在应该更警惕"右",就是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这就要回到我们的一贯原则上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从现阶段看来,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右"的思想,或许已经开始取代"左",成为束缚生产力的主要障碍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社会现状吧,也就是问题的前提条件:所有的官员、商人和百姓,都在讨论如何提高GDP,如何赚钱,如何获得更多的收入。只要能发展经济,就是好的,再也没有所谓意识形态的束缚,这样的现实,已经预示着对"左"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有人说,这不挺好,维持原样就行,为什么现在好一点,你就要跳出来,说什么反对"右",唯恐天下不乱?我这不是没事找事,而是和平发展了二十年,新的危机要出现了,一个关于继续发展生产力的危机而这个危机,就是"右"带来的。 在过去二十年,GDP的提高就是经济的发展,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正是这样看似没有问题的逻辑链条,让全国人民都在追求GDP(有人说,GDP是政府的事,是他们的成绩单,和老百姓没有关系,我在这里只能说与民生关系极大,以后有机会展开说)。但我要说一句,现在变了,这里面的逻辑有乐问题。 第一个问题,解放生产力不是GDP提高。现在的情况是,制造业的利润不如金融,所以很多钱在金融领域空转,导致产生很多虚GDP,看似是经济发展了,其实生产力并没有因此进一步解放,空转的钱除了虚假的GDP外没有办法产生任何实际价值,反而会因此限制制造业实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是束缚了生产力。第二个问题,就算现在生产力还在缓慢的发展,但也不代表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因为还涉及到一个分配的问题。分配不公平,社会生产产生的价值和带来的好处就不会落到人民手里,而是加快贫富分化,最终形成一个"终产者"也不是不可能。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左"一点。 "左"一点,就是要限制所谓的资本自由,以前叫做"搞活"。搞活没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太活了,活到和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区别,让资本只会肆无忌惮地追求最大利润,而不屑于服务于生产力发展。钱在金融里空转利润最高,于是都去了金融,前一阵房地产活,都去炒房,这都不产生实际价值,几个人来回倒手,利润就翻倍,多好啊。是的,对于资本好了,对于人民就遭殃了,不仅没有什么好处,还要为房子为贷款挣扎,拉低消费,再进一步限制实业,一个恶性循环。顺便提一句,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导致大家都不愿意生孩子,生育率降低,老龄化严重,只能通过不断移民来弥补下层劳动力缺失。于是,本民族低生育率加外来民族增加,民族绝户,想想真恐怖。 "左"一点,就是要更加注重公平。效率优先几十年,"右"的太久了,以至于先富起来的来人忘记了还要带动后面的人致富,让贫富差距大到只能通过肉体消灭一些人才能消除的地步,这就是动乱的根源。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有这样的征兆和现象了,只有我们的制度优势能够尝试避免。 制度优势体现在,主要矛盾转移了,从发展问题变成了平衡问题,从患贫变成了患不均,于是,2019年中央经济会议的首要任务变成了推动制造业发展。制度优势体现在,我们能不断反思不断发展,走道不能保证一直正,偏左偏右才是常态,于是,我们要做到右多了往左调,左多了往右调就可以了。 不患贫要患不均,不向右要转向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