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位超级美丽的女童鞋,加了笔者微信,向笔者咨询如何从一名UI设计师转型成为UE设计师?其实这个问题,最近被问及颇多,今日就简单地聊聊。 UI如何转型UE? 1、思维上的转化 从本质上说,UI转向UE,是一种从"静"转向"动"的过程。 这首先影响的就是思维模式,UI更多考虑的是通过静态的"布局"去设计引导用户或表达主旨;而UE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在双方均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去找到连接和契合之处,从而使整个产品能在更全面的场景下,显得鲜活和得体。 前者以静制动,后者双方互动,谈不上高下之分。但是做UE,要思考的,往往更多,所以思维上,要求可以更周全、慎密,同时学会换位思考。 做UI时,拿到需求,思考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做一幅好画,来看画的人,千千万万、形形色色,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所以UI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让用户来迎合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了一些设计会说不喜欢,这事儿,做不到周全。 做UE时,就不一样,接需求,要深入到需求分析阶段,比UI更多的结合业务逻辑,用户与你设计的交互方式和渠道也更多样,你需要开始学会思考,用户在各种场景和条件下, 每一次与你交互,背后的动机和诉求,反过来迎合用户,做到周全。 故,如欲转型,首先,得从思维方式上,向更高和更全面的方向转化,学会在双方动态变化的环境下,思考如何连接双方! UE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和产品经理并驾齐驱,他们最核心的价值就是思维模式。 2、心态上的转化 思维转化后,紧跟着,心态也得跟着调整。 其实大家多观察,会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很多UCD中,UI常常坐在那,很少和人交流,只有改稿或者催进度时,才会显得活跃一些;而UE呢?作为UE,你得学会和产品经理一样,主动地到处蹿,主动地去沟通,主动地去参与整个产品的分析和设计过程,心态上,需要变得更为积极和主动。 如果你打定主意转UE,那你得把你的屁股从椅子上挪开,多跑动。你得明白,很多习惯不好的产品经理,只会把你当成一台"原型生成器",在没完成设计前,他是不会带着你参与需求分析和沟通的,这样的情况下,你如果还是被动等待的心态,那你会发现你的设计工作,也会变得十分被动,最直观的结果就是陷入无休止的改动中。 笔者所在的团队,在起初也是这样的,产品经理就把UE当作工具,之后重新制定了流程。从体系上,避免了这个问题。但根本上来说,UE要学会调整心态,大多数UI设计师那种缺乏沟通的脾性,得改。 不仅如此,有些产品经理,还爱插手交互设计,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也会画原型,所以会对你指手画脚,对待这种情况,在之后的"职责转化"中会具体说明,不过从心态上,也希望UI在转型UE的过程中,变的强硬和主动起来,不要再像做UI时,被人指点江山,UE应该有更多的参与权和发言权! UI其实也需要这样,但是在很多体制下,很难做到,同时大多数UI,自我心态和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现状。 3、知识上的转化 顾名思义,UI和UE的知识体系,有关联,但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更多的在于视觉体系的研究,后者脱胎于早期工业设计,更多地涉猎到交互体系。 当然两者之间会有知识的重叠,比如心理学,但是在具体的心理学分支上,还是会有差别,这点可以参考思维方式的转化来领会。 好多小朋友爱让笔者推荐书,做了七年多交互,啥专业书没看过,就学了一套武林第一心法的总纲,笔者不是学院派,所有的交互知识,都脱胎于这份总纲,在知识转化上,就不细谈,相信各位不缺找书和买书的渠道,就分享下这份总纲,时至今日,都觉得高深莫测,仿佛交互的一切道理,都可以归入这几句话(甚至笔者对于心理学、工设的很多理解,都是从这份总纲中反向思考得到的): 《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 状态可见原则:用户在网页上的任何操作,不论是单击、滚动还是按下键盘,页面应即时给出反馈。"即时"是指,页面响应时间小于用户能忍受的等待时间。 环境贴切原则:网页的一切表现和表述,应该尽可能贴近用户所在的环境(年龄、学历、文化、时代背景),而不要使用第二世界的语言。《iPhone人机交互指南》里提到的隐喻与拟物化是很好的实践。此外,还应该使用易懂和约定俗成的表达。 撤销重做原则:为了避免用户的误用和误击,网页应提供撤销和重做功能。 一致性原则:同一用语、功能、操作保持一致。 防错原则:通过网页的设计、重组或特别安排,防止用户出错。 易取原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尽可能减少用户回忆负担,把需要记忆的内容摆上台面。 灵活高效原则:中级用户的数量远高于初级和高级用户数。为大多数用户设计,不要低估,也不可轻视,保持灵活高效。 易扫原则:互联网用户浏览网页的动作不是读,不是看,而是扫。易扫,意味着突出重点,弱化和剔除无关信息。 容错原则:帮助用户从错误中恢复,将损失降到最低。如果无法自动挽回,则提供详尽的说明文字和指导方向,而非代码,比如404。 人性化帮助原则:帮助性提示最好的方式是无需提示、一次性提示、常驻提示和帮助文档。 和好朋友产品汪@李大熊吃饭时,就聊到这个问题,以前看武侠小说,不理解为什么说张无忌悟性奇高,现在结合自己的经历明白了,一样的总纲,有的人可以看出一个世界,有的人却不行。 4、职责上的转化 每一个岗位,都有其权益和义务,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匹配责任的,是相应的话语权。 可能因为笔者这七年多,一直是UE和PM同时在做,所以特别心疼一些可怜的UE,被产品汪们压制的,连话语权都没有! 笔者的团队,已经明确"警告"所有产品汪,UE的专业范围,你们多听多学,可以提建议,但是别用产品负责人的角色去不讲理,去压制UE的专业设计。 UE和PM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双方有各自的专业和思考维度,大多数公司PM就是UE,这样其实不合理,但是也是一个现状,一个受限于成本和体制,而诞生的诡异现状。 但一旦一个公司,愿意专门设立UE这个岗位,那请尊重每位UE,就和产品经理一样,他们也在自己的领域上不断专业和付出,相比产品经理更专注需求本身以及逻辑层面,UE更多的专注于如何让用户轻松的使用产品,他们和产品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是产品经理会画原型,就能取代UE,UE有自己的门槛和专业界限! 所以,如果UI想好转UE,必须记得,要明确自己在团队的定位,清楚自己的职责,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原型生成器"。你的职责很重要,你不比一名PM差,你需要对这个产品的体验和交互负责到底,这个专业领域上,你说了算,如果意识不到这项职责的转化,并无法坚守这个底线,奉劝还是不转为好,否则又是另一场悲剧的开始! 笔者团队发生过产品插手UE,把一些交互设计的乌烟瘴气,骂完就乖了,哎,不过UE自己要坚守啊! 5、技能上的转化 上面那么多意识流的观点谈完,咱最后来点干的,技能上,就说三点必须的,其余的笔者认为都是方法论,诸如用户模型、体验地图这些,并非必须品(君不见,笔者从不用这些,不照样做设计,这也绝非个例)。 (1)学好axure 其实你们很幸福,笔者接触axure时是3.0的版本应该,那时国内连教程都没,只能自我摸索。 (2)忘了axure 笔者从最初痴迷于工具,可以叠加几十层动态面板,到现在只用线框工具,自认是一种返璞归真,其实希望大家记住,思维重于形式,微调的灵活和低成本,高于无意义的美观。 (3)学会画流程图 各类流程图,当你可以把任何需求和逻辑用流程图表达时,就出师了! 当然你也可以用其它原型制作工具,但是个人认为,为什么要在不需要反潮流的事上,去非主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