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教学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


  不少老师特别喜欢听课,只要有公开课,不管公费、自费,都去。可是,听了几年课,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长进。于是陷入苦恼: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对此,一位教师在微信上撰文认为,听太多的课,反而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寻找和自己的教学气质相契合的课,细细地听,一遍一遍地听,从模仿开始,慢慢走向创造。正所谓"听得多,不如听得对;听得对,不如听得专"。
  听名师讲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名师公开课是名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外显性成果,凝聚了名师的智慧,体现了名师的功力。在名师公开课中汲取营养与水份,学习名师的教学之道,研磨名师的教学之法,可以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可以说,这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大有裨益,诸多优秀教师正是从听名师讲课、钻研名师的课堂成长起来,逐步走向名师道路的。
  然而,为什么一些青年教师喜欢听公开课,教学水平却没有实质性提高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名师的公开课过多重视形式与效果,多了一些华丽,少了一些朴实,多了一些花哨,少了一些地气。因而,听名师的课,结果是更加无所适从,学不能致用,反而阻碍教师的发展。
  事实上,这样的看法存在着严重误区。"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书画家无不从临摹开始,作家亦需要博览群书,从他人的小说中学习写作的方法,课堂教学亦不例外。青年教师听课的数量与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成正比,错不在名师的课,而在于青年教师的听课方法。
  有些青年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只顾沉浸于名师课堂带给自己的精神愉悦与享受,只在乎视听的效果,而没能深层次思考名师课堂设计的理念;只重视名师的表现,而无视学生的发展;只重视课堂的完整,而无视名师对教材的处理与把握,以至于热闹过后,留给青年教师的是一脸漠然与困惑。
  名师课堂不具有复制性,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与教师个人的性格、学识、情趣、爱好紧密相关,更与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普通教师听名师课堂,如若只重视形式的模仿与方式方法的借鉴,不能保持精神独立,将自我的主体意识与精神个体排斥在外,只能适得其反,水土不服、消化不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反作用。
  "听得多,不如听得对;听得对,不如听得专",这样的听课观看似更具针对性与适用性,但是其中的功利性思维导向亦十分明显,"要寻找和自己的教学气质相契合的课",就是说听课就是为了模仿。模仿并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这样的模仿很容易造成生搬硬套,简单移植。听课教师在模仿与移植过程中极易丢失自我,失去"本真课堂"。而将听课的范围限定在教学风格的契合度上,也将窄化教师的思想,固化教师的认识,使课堂教学限定在框定的范围之内,没有创新与突破。如此,教师虽然有可能成为名师第二,却永远不可能超越名师,成为真正的自己。
  无论是听课也好,教学也罢,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寻找课堂中的自己,在听名师授课过程中,不能淡化主体,忽视自我的存在,不能失去自我独立思考的意识。课堂是自己的,只有教师保持精神独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不盲目模仿他产,不禁锢思维,才能实现专业发展,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
网站目录投稿: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