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一个人见没见过世面就看这点


  前一段时间,题为《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很多人疑惑,到底是什么样的辅导班如此昂贵?
  这个昂贵的"辅导班"叫海外游学。为什么海外游学如此火爆?为何价格如此高昂,也依然让无数家长趋之若鹜?
  因为学校只是学习知识,而海外游学,却是在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去真正见见世面。
  因为一个见过世面的人才能懂得谦逊有礼;见过世面的人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见过世面的人懂得"知行合一",能真正有所成就。
  1、谦逊有礼,尊重别人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越是高级的领导越是懂得谦逊,他们对待任何人态度都谦逊礼让,让人如沐春风。相反,很多芝麻小官,反而飞扬跋扈,颐指气使。
  原因很简单,大领导的视野宽阔,他们见过世面,见过太多的"大人物",他们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所以他们往往都很谦逊。反而是很多终生困守一隅的芝麻小官,不知天高地厚,往往飞扬跋扈。
  意大利插画家Marco Melgrati曾根据现实题材创作过一幅画——"你永远不知道跟你玩的是谁!"
  画中的猫把蛇尾当成鼠尾,毫不畏惧地用爪子抓着蛇的尾巴。
  这幅画的意义是:你永远不知道跟你玩的人是谁,要尊重每一个人,也不要轻易看不起和低估任何人。你看到的可能是一点点,而别人其实早已看清你,只是考虑要不要伤害你。
  尊重别人,其实是在庄严自己。懂得尊重别人,也是一个人教养的最大体现。
  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待人往往谦和有礼,明白尊重意味着平等、价值、人格和修养。而没见过世面的人,往往自以为是,飞扬跋扈。
  2、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一个见过世面的人,能讲究,也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苏轼年少时候文采斐然,二十岁年级就已经名动京城。考试的时候,因为文章写的太好,甚至被考官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学生的卷子,因而被调整到第二名。放榜之后 ,欧阳修才知道自己搞错了。苏轼的文采让当时已经是文坛霸主的欧阳修赞不绝口,甚至说,苏轼再过几年,就要超过我欧阳修了。
  二十岁进士及第,点翰林,入朝为官。仕途一片光明,文坛上声名鹊起。生活上,锦衣华服,娇妻美眷。苏轼的前半生,简直顺利的一踏糊涂。
  后来乌台诗案,苏轼一朝被贬,流落黄州。在黄州,因为生活困窘,他和大家一起耕种,握笔的手扶着粗重的犁头,他和大家一起唱改编过的《归去来兮辞》,他在宵禁的时候和大家一起在城外喝酒,买来大家都不吃的猪肉,细细煮了,昔日锦衣玉食的他也同样吃的津津有味。
  他在闹市和城里的商贩、苦力一起谈天说地,很快打成一片,在集市上走着走着被人撞了,那个粗鲁的汉子吼了他一句,苏轼一呆,随后一喜,"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轼曾经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园乞儿。他能在金銮殿奏对,也能在闹市吃酒。
  苏轼此后,还被贬惠州、被贬海南,但是他却愈发从容豁达。
  因为见过不同的风景,因为见过更宽广的天地,所以苏轼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李时珍年轻时候学医,读遍古人的药典,"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靡不采收",上千家的著作,他都烂熟于心,而后,为了核实药性,提高自身的水平,他踏遍河北、河、山东、山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
  他在穷山僻壤间,遍尝百草,去田间山野,和樵夫、渔夫、士兵交流,辨识药物,通过实践,他发现了药典中很多错误,还发现了很多的新药,历经一生艰辛,他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博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
  读书而有益,多读而博知。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读书能让万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读书能跨越时空,让古今中外的思想诉之于脑海。
  读书,可以让一个人从愚昧走向智慧。
  一个人知道的多了,才能不会轻易地相信,才能用自己的思考去判断是否正确。只有这样,人才不会盲目从众,才能规避愚蠢,从而走得更远。
  当然,书本的知识了解的再多,也要亲自去实践一下。
  王阳明曾言,知行合一,知道只有落实在行动上,才能真正算是知道。单纯的在书本上看到的,并不能成为你自身的成长的养料,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获取真知。
  饱读万卷诗书,行得万里长路,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这样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那些见过世面的人,他们见过最好的,也见过最坏的,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接受最坏的。历经润物无声的滋养和经年累月的熏陶,温和而有力量,谦卑而有内涵。他们博学多识,行动果敢而笃定,一步一步,开创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网站目录投稿:含兰